马世琦和南怀瑾教你站桩打坐
马世琦和南怀瑾教你站桩打坐
在传统养生与武术修炼中,站桩和打坐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练习方式。然而,很多初学者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腿麻、腿疼、姿势不正确等。据统计,超过70%的练习者都会在初期遇到这些问题,导致无法坚持下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位当代养生大师——马世琦和南怀瑾,他们是如何教导我们正确练习站桩和打坐的。
马世琦:站桩要注重养正,循序渐进
马世琦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内功养生专家,他结合《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内功训练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养正桩功八式”。
马世琦强调,站桩不是简单的站立,而是一种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他将站桩比喻为“木桩”,意思是通过练习可以让身体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马世琦的养正桩功有以下几个特点:
注重培养正气:马世琦认为,正气是人体生命的源动力,通过站桩可以补充元气,调和气血,清理体内环境。他引用《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强调正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马世琦建议从桩功一式开始学习,每次练习40-120分钟。他认为,桩功一式足以满足日常健康养生需求,后面的功法则更偏重于修行及武学。
强调放松舒适:与一些可能伤害身体的站桩方法不同,马世琦的养正桩功注重放松舒适,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他指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身心压力大,大多数人都处于正气不足、身心紧张的亚健康状态。通过养正桩功,可以有效调理入睡困难、食欲不振、排便不畅、四肢畏寒等亚健康问题。
科学证实的效果:在马世琦数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患有慢性病的人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生命质量。这说明养正桩功是一种非常适合现代人的体育锻炼方式。
南怀瑾:打坐要勇于面对身体变化
南怀瑾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对佛学、道学都有深入研究。在打坐修行方面,南怀瑾有着独特的见解。
南怀瑾指出,人在修行到一定阶段时,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比如他在打坐时曾经出现腿脚不能动、手不能握笔的情况。但是他认为,这些变化是修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应该害怕,而是要勇于面对和接受。
南怀瑾强调,修行是一个感受身体变化的过程,需要找到自己的身体知觉。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在遇到变化时,要选择去面对而不是逃避。这种面对变化的勇气,不仅体现在修行中,也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两位大师观点的异同
马世琦和南怀瑾在站桩打坐方面的观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在于:
- 两人都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马世琦说“不是你学多少,而是你练多少”,南怀瑾则强调“不怕变化并拥抱变化”。
- 两人都认为站桩打坐不仅仅是身体的练习,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马世琦强调“养正”,南怀瑾则强调“面对变化”。
不同之处在于:
- 马世琦更注重具体功法的传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练习体系;南怀瑾则更侧重于修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 马世琦的养正桩功强调放松舒适,适合现代人;南怀瑾的打坐则可能对年轻人来说难度较大,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如何避免常见错误
结合两位大师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大家避免站桩打坐中的常见错误: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盲目追求高深的功法,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就像马世琦所说,“一个式子练一万遍,你就厉害了”。
注重身体感受:如果感到不适,不要勉强。南怀瑾的经历告诉我们,身体的变化是正常的,但也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练习。
保持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因为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
合理安排练习时间:马世琦建议每次练习40-120分钟,南怀瑾则强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在嘈杂的环境中练习,这样会影响入静的效果。
注意饮食:饭后不要立即练习,最好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后再进行。
保持正确的姿势:站桩时要保持自然站姿,膝盖微屈并与脚尖对齐;打坐时要保持脊柱挺直但不僵硬。
调整呼吸: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确保呼吸均匀深长。
适度集中意念:保持意识自然流动,避免刻意控制,同时通过冥想等方式提升专注力。
保持合理的重心分配:将重心放在脚底涌泉穴,前脚掌抓地,后脚跟踏实,保持三七开的稳定状态。
站桩和打坐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但很多人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腿麻、腿疼等问题。马世琦老师在其著作《顶天立地的功夫》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站桩来缓解这些问题,而南怀瑾大师也在其作品《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跟随两位大师的步伐,你将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站桩和打坐姿势,提升修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