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推荐:流感季防护指南
国家卫健委推荐:流感季防护指南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流感病毒传播迅速。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如何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流感侵袭。专家指出,勤洗手、少聚集、戴口罩、多通风、加强身体锻炼是关键防控措施。此外,接种疫苗对老人和儿童尤为重要,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校园也是防控重点区域,避免聚集性感染至关重要。通过这些简单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在流感高发季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什么是流感?它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流感患者的体液、污染物,或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睛而被感染。在人群密集且环境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还可能通过气溶胶形式传播。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主要区别在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症状通常更重,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疲劳、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还可能伴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儿童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而普通感冒则主要表现为鼻涕、鼻塞,发热较少见。
流感疫苗有必要接种吗?哪些人应该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对于6月龄及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应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流感?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或借助含酒精的手消毒剂,阻断病毒经手传入口腔、鼻腔或眼睛。
做好健康防护:外出进入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时,注意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务必用纸巾或肘部护口鼻,注意咳嗽礼仪,随后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流感患者与照顾者近距离接触时,双方都应佩戴口罩,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前,尽量保持距离并佩戴口罩。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依据天气状况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和E的食物,确保营养均衡,强化机体免疫力。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学校和医院如何做好流感防控?
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加强师生日常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和报告制度。如发现学生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为学生佩戴口罩并与家长联系,带学生就医或回家休息,其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
托幼机构和学校在外界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好、保障安全性的条件下,要做好教室、宿舍、食堂等重点区域的开窗通风;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等公共场所高频接触的部位进行预防性消毒;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摆放洗手液等卫生用品,引导学生做好手卫生;倡导打喷嚏或咳嗽时使用手帕或纸巾轻掩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当出现聚集性病例后,合理安排教学,减少聚集性活动。
医院应加强预检分诊,对发热患者进行及时筛查和隔离。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加强院内环境消毒,保持良好通风。同时,医院应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好在园、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流感疫苗接种,提高师生免疫水平。
如何识别流感重症症状?
流感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 持续高烧不退
- 剧烈咳嗽
- 神志不清
- 严重呕吐与腹泻
特别是对于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孕妇、产后2周内妇女以及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警惕并发症的发生。这些人群如果感染流感,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采取这些简单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在流感高发季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流感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