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手机背后的心理密码
青少年沉迷手机背后的心理密码
“12岁女儿天天玩手机,黑白颠倒,不做作业,成绩下降后厌学拒学。让她交出手机她说想跳楼,怎么办?”这是一位家长在心理咨询室里的求助,道出了无数家庭面临的困境——青少年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这个曾经看似遥远的词汇,如今却真实地困扰着许多家庭。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中,约有60%的人存在手机依赖现象。为什么手机会对青少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
手机满足了孩子哪些心理需求?
娱乐需求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少不了玩耍娱乐,需要丰富多样,富有创新的玩耍体验,更多需要体验人际互动、情感交流,精神层面的沟通。当孩子沉迷于手机时,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孩子除了玩手机还能干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有些家长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会有意识地带孩子出去看世界,比如旅游等等。平时会带孩子一起散步,打打球,或者和小区的孩子一起玩,周末去公园、图书馆或者组织和小伙伴一起的聚会等。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容易沉迷手机,因为在生活中不只有玩手机是让他觉得高兴的事情,他们长大了也会自己安排社交和玩乐项目。
但并非所有家长都能做到以上这样,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偷懒,没有去引导孩子打开丰富世界的大门,甚至为了图清净把手机给孩子玩,孩子除了玩手机没有可替代的娱乐活动。很多孩子压根没有时间玩,每天不是学习就是枯燥的作业,很少与人交往,甚至有些“社恐”。
如果一个孩子除了每天被安排学习,或是居家宅着,现实生活让他们觉得如此呆板和无趣,当他们无法获得娱乐需要时,他们会去哪里找呢?答案就是那些网络社交平台,在手机上获取快乐是最为简单直接、方便快捷的,躺着坐着都能获取信息。用手机看短视频、玩小游戏都是一种高刺激行为,能够让人获得短期的快感,这种唾手可得的多巴胺让孩子沉迷其中,别说孩子了,就是连大人都刷手机停不下来。
连接感
在心理咨询室中,有很多孤独、空虚的儿童青少年。克莱茵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和客体的连接。不论孩子还是成年人,天生喜欢和人建立联系,喜欢和真实世界建立连接,如果屡试屡败,才会退而求其次,到网络世界去寻求链接感。
孩子在小时候精力旺盛,求知欲和好奇心爆棚,是最想与父母连接的时候,所以自然少不了不分场合的对父母的纠缠。之前曾在某餐厅看到这样一幕,爸爸和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都在玩手机,妈妈从洗手间回来就把手机抢走了,于是父母都在玩手机。
男孩一开始傻坐着,感到很无聊,就开始问父母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很不耐烦,都不搭理他。好不容易上菜了,男孩开始和服务员尬聊:姐姐这是什么菜啊,好吃吗?我在幼儿园吃过XX,……服务员走开后,儿子又无聊,开始哭闹,说我不想吃这个,一边干嚎一边打滚。
这个男孩在不停地想要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看看他,希望和父母连接,然而父母就像“消失”了那样,仍然专注地盯着手机,不理他。也许过了五六年,男孩的父母会求助:12岁男孩沉迷手机,怎么办?可是,我们得问问父母,孩子除了玩手机,还能做什么呢?你们亲手斩断了与孩子的连接,养出了一个孤独的孩子。
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父母却视而不见,甚至很多家长为了给自己找片刻清闲,直接给孩子扔个手机,放个动画片,搞个小游戏,或者随便在D音找个题材的视频让孩子自己刷,极少数家长会耐下性子放弃自己的休闲时间陪孩子做无聊的游戏或者解答孩子幼稚的问题。孩子感觉不到被家人爱,缺乏父母的高质量陪伴,缺乏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连接。没有人关注他,没有人陪他,没有人需要他,没有人让他感觉到他很重要。所以孩子选择手机为最好的朋友来陪伴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只习惯与手机的连接,或者说已经失去了与人连接的能力,不习惯人的陪伴了。
成就感
“我是一个学渣,唯一被别人说过厉害的地方,就是在游戏里。”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评价过低,经常批评和打压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认可,让孩子觉得在现实世界很受挫。还有一些家长,情绪不稳定,经常指责孩子,跟孩子说话时暴跳如雷,让孩子觉得跟家长说话还不如跟手机里的人说话。
孩子没有机会去体验成就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样的孩子就会在手机游戏里寻找成就感。在游戏世界,他们可以得到胜利的感觉,每当自己闯关的时候,就会收获掌声、小礼物或者新的权益之类,孩子能及时获得认可,非常有成就感,感到很开心,所以就喜欢玩游戏。而且,孩子在游戏里的容错空间是很大的,输了是不会被批评的,而是被鼓励下一次一定能够成功。
掌控感
“只有拿起手机时,我才能做我自己。”“我知道这个游戏里的一切是我自己获得的并真正只属于我自己的。”在心理咨询接待的网瘾案例中,大部分青少年对父母有敌对情绪。很多沉迷手机的孩子,背后是强势控制的家长。有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就像一个牵线木偶般被家长牵着走,没有什么自主权。
比如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控制比较多,孩子又无法反抗或反抗无效的情况下就会在心中有怨气,他可能就会把不良情绪发泄在玩手机上。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孩子,更容易开始出现网瘾的问题。在青春期之前,他们也许曾经是父母眼中的“懂事的乖孩子”。上了初中后,他们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力量感也强了,希望能够活出更真实的自己,所以他们会通过叛逆父母之前对他们的控制来表达自己。
一方面在手机里他不用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管教,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任务或必须要完成的内容,他可以肆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计划、行动和决定,享受着满满的自主权和掌控感;另一方面,孩子通过玩手机游戏来对抗父母,打败父母对他的控制,你越禁止他,他越是要对着干。这个时候手机和游戏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亲子之间的对抗,所以我们就要从建立关系和调整情绪入手。
自我保护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手机可能是他们逃避现实困境的有效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自我保护。孩子在沉迷手机之前,可能已经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学业、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甚至自我认同困惑)感受到了压力、疲惫、焦虑,挫败感,无意义感,或者是失败感。现代教育中很多孩子根本没有释放压力和焦虑的重要途径,玩手机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工具,帮助他们放松和缓解焦虑。
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影响
手机成瘾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在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情况更容易导致孩子沉迷手机:
- 缺乏高质量陪伴:父母忙于工作或个人事务,很少与孩子进行有效互动
- 过度控制: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度干预,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
- 负面评价:经常批评、贬低孩子,导致其自信心受损
- 放任不管:为了图省事,直接用手机作为“电子保姆”
如何破解手机成瘾难题?
面对手机成瘾这一挑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建立情感连接: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互动,如共读、运动或游戏
- 培养多元兴趣: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艺术等课外活动,丰富其生活体验
- 设定合理规则: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
- 树立榜样:家长自己也要合理使用手机,为孩子做出示范
-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结语
青少年沉迷手机,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是一个深刻的心理议题。它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诸多挑战。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地限制手机使用,更重要的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与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手机成瘾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