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处于中心位置。小说把他塑成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和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与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完人”形象。同时,他也有常人的弱点和缺陷。作为丞相,政治眼光不够开阔,在罗致、使用人才上常以个人好恶取舍;作为统帅,谋略策划上也时有疏漏;作为“人”,在品质上也有缺憾之处。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倾注了作者全部感情的人物。正如毛宗岗所评:“孔明乃《三国志》(指《三国演义》)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郑振铎先生在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也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这足以说明了诸葛亮在全书中的中心地位。
诸葛亮富有政治远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理论联系实际,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隐居隆中,一面在学习的同时,察访天下大势,走遍西川地貌,绘制西川五十四州地图,权衡各派势力;一面又耐心地等待着合适的机会。
当“有包藏宇宙之心,吐冲天地之志”的一代枭雄刘备,不惜屈尊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即为他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三国演义》展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与诸葛亮的预测完全一致,充分显示出他政治家的远见。
他精通军事、谋略超人,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重视调查研究,是使他看问题比较尖锐、处处有胆识有谋略的基础。在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中,多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周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赔了夫人又折兵,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周瑜临死时只能怨恨“既生瑜,何生亮”。后来,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失荆州、身死麦城,刘备征吴失败、病死白帝城,都是因为不听他的劝告。
马稷违犯诸葛亮的命令,丧失了街亭,使司马懿的二十万大军很快逼近西城,诸葛亮身边只有两千五百人,战、守、逃都不行,利用司马懿认为自己“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心理,用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逃,迅速扭转了险恶的形势。
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这说明他不仅精通战略战术,而且能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草船借箭”写得惊险神秘,“借东风”,其实也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这说明了诸葛亮具有渊博的知识,他不但精通军事,而且懂得气象学,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起东风,才敢于接受并完成这一任务。他运用机械学的原理,造出木牛流马以运粮草。他熟知中国地理,对于何处山深谷陡宜舟宜马,都能运筹帷幄,让关羽、张飞扼守华容道,破阵全出祁山。他有排除万难的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稳定局势,平定后方,打击敌人。
他是位能言善辩的外交家。赤壁之战,他孤身到吴,不仅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巧调鲁肃,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贯彻了联吴抗曹的战略,一把火烧得曹操焦头烂额、一败涂地,终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而且乘胜占领了荆襄九郡,形成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局势。
他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他曾一再对人们说“忠益者莫大于进人”,把向国家推荐有用的人才看作是忠心的最重要表现。公心,使诸葛亮做到任人唯贤;智慧,使他能鉴别人才的贤愚,从而做到知人善任。早在隆中献策时,他就向刘备提出“总揽天下英雄,思贤若渴”是取得霸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他为了蜀汉的兴旺发达,孜孜以求地寻找人才,奖掖后进。
二十七岁的姜维原是魏国职位不高的将领,后来投奔蜀国,经过实践,提拔为“奉义将军”。王平,出身士卒,“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用兵打仗认真,又能遵守法治调度。街亭之战,他坚持正确意见,力谏马稷并用计退了魏兵,被破格提升为讨寇将军。
作者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描写了诸葛亮的功绩,突出他的智慧,肯定了他对蜀汉的忠诚,肯定了他平蛮攻心的策略,突出了他民族团结的思想。小说详细描写了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具体情况。蜀军俘获蛮人,一律用好言抚慰,赐以酒食,然后放回,在平蛮的过程中,绝不妄杀一人。为赞颂诸葛亮的功绩,小说在写了他“不留人,不运粮”的决定后,写道:“于是蛮方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各送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誓不再反。”
他具有廉洁奉公、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一生廉洁简朴。早年,他躬耕南阳,生活淡泊。后来,身居高位,仍一如既往。他在临终的遗表里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失街亭后严于自责,请求降职三级,把自己的过失公布于天下,并要求人们“力攻吾之缺,责吾之短”。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后,更是竭尽全力协助刘禅,苦口婆心地规劝他要“亲贤臣,远小人”。
里普斯说:“如果一件崇高的或具有肯定价值的事物,带着一种缺憾或遭到一种损害性的干犯,那么崇高性和肯定性愈是为我们所看重。”小说描写诸葛亮的不幸结局时,在悲剧氛围中显现人物品格的崇高。死前还“扶病理事,吐血不止”。吐血之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
他“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他对自己未竞之事业是何等的留恋!同时,也是对天的困惑和无奈,又饱含不满的质问和激愤。这是诸葛亮死前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着墨不多,却使他的耿耿忠心表现出来了。此情此景,催人泪下。甚至死后还吓走了司马懿。其灵魂还在念念不忘“两川的生灵”,突出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贞不二的精神。
诸葛亮具有坚强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抗争精神。不是与恶势力妥协,而是主动地斗争,不是为外界环境所左右,而是象黑格尔所描述的“古代英雄”那样,体现了贤相的人格理想。在他的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寄托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更集中地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对历史上诸葛亮作了这样的评价,同样适用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文学典型。作者倾褒扬之全力,挥美化之大笔,作了无可辩驳的歌颂性描述,使他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化身、封建时代人民幻想的“贤相”的模特儿、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受历史实事的限定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制约,却使作者于浓墨重彩之际,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作为一个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所不能不具有的局限性,从而揭示了诸葛亮命运悲剧的历史必然。
诸葛亮“隆中对”是为刘备“成霸业”出谋划策。基于当时的形势,他还不能为刘备作出统一全国的战略设想。他的“决策”,还只是割据,而不是统一全国。这一战略构想有着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在汉末大局中,蜀汉仅能立足,而没有大的作为,以至于在三国中处于偏弱的境况。
诸葛亮在军事上有不少失算之处。他用兵只从谨慎的原则出发,不敢弄险,因而缺乏奇兵。一些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难免被敌窥破。如首出祁山,就被人扼住咽喉,导致街亭失守;赵云、邓芝在箕谷布置的疑兵也被人识破。
诸葛亮作为一个士人出身的政治家,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把“人才”问题阐述得非常精辟、透彻,但在实际衡量和使用人才时,却不可避免地带着士人特有的敏感和谨小慎微,致使在人才问题上表现出严重的失误和惊人的偏见,致使蜀汉不象东吴那样“人才济济”,也不象曹魏那样“文臣如云,武将如雨”。他比较偏爱那些稳重温驯、谨言慎行的人,而对那种颇有才干而锋芒毕露者,则总是不那么喜欢,大搞“顺者昌,逆者亡”。
这种以个人的好恶取舍人才的作法,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士人心胸不够豁达,易于求全责备的性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诸葛亮人生悲剧的思想、文化根源。他重用的人物蒋琬、费祎等,都是他亲自发现、一手提拔的,这些人都比较忠厚,但缺乏才能,比较平庸。马稷主观教条,言过其实,本是个“不可大用”之人。诸葛亮却认为他颇具兵法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当世之英杰”。
在一出祁山时,居然将全军的生命线交给他,致使街亭失守,汉中咽喉被扼。司马懿评道:“诸葛亮虽有才智,不识人物,此辈为将,何事不误!”真是一语中的。诸葛亮对那些不是自己信任、有不同政见或原蜀郡的人,则不加重用。稍有不同意见,便立即打倒。尚书令李严,是个才堪拜相的人物,只因他是刘璋的部下,稍有不轨,即加以贬黜。特别严重的是他对魏延的态度。
魏延是在刘备势穷力孤之际投身效命的。二十多岁出任汉中太守,被刘备选拔为独当一面的大战略区的统帅。他勇猛异常,屡建奇功,并不亚于五虎上将。他颇识兵机,不仅能对战术性的行动思谋用计,而且还能对关系全局的战略方针提出重要建议。只因他是投诚人员,处处受到压制,始终得不到信任。诸葛亮为除掉异己,大搞阴谋诡计,竟一口咬定: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
并在临死前发动突然袭击,亲自组织和导演了谋杀魏延的丑剧。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唯恐他人不似尽吾心”,因而政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他本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积劳成疾,而且无形中压制了其他文武官员的积极性。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凄凉景象,便是诸葛亮用人路线不足之处的反映。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将国家的兴衰存亡系于己身的作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汉的溃败。
诸葛亮不仅具有超人的品格,而且具有常人的情感、常人的喜怒哀乐,甚至于常人的缺陷。他是“与我们自己类似”的普通人。“白帝城托孤”后,虽“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终因用将不当,痛失街亭,兵出祁山,屡屡受挫。作品通过诸葛亮“过失”的描写,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正是这种缺陷和悲剧命运才引起了人们对悲剧英雄诸葛亮的同情和共鸣。
他在《后出师表》中云:“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不屈服于任何艰难险阻、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坚强信念,将永远具有动人的魅力,并激励着人们献身事业,无怨无悔;积极用世,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