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新趋势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新趋势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落地和规模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通知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等方式,建成一批架构相同、标准统一的城市级应用试点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智能网联汽车在实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满足智能交通需求。
什么是车路云一体化?
车路云一体化,是指通过5G、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车、路、云连接成一个整体,然后基于系统进行融合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车、路、设施、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控制,最终构建安全、高效、智能的交通系统,因此,它又叫做“智能网联汽车云控系统”。
相比传统的单车智能,车路云一体化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突破了车载设备性能的限制,大大扩展了感知范围和数据处理能力,还能提供更稳定、更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例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路边传感器可以提供比车载传感器更可靠的数据,从而提升整体感知能力。
政策引领,车路云一体化加速推进
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都为车路云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公布了首批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沈阳、长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福州、济南、武汉、十堰、长沙、广州、深圳、海南、成都等。这些城市将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协调工作机制,落实资金等保障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试点先行,多地探索车路云一体化应用
北京作为先行者,2020年9月就启动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经过近四年探索实践,示范区已完成车路云一体化试验环境搭建与小规模部署,建成首个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即将实现600平方公里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覆盖。已落地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配送、自动驾驶环卫等八大类应用场景,完成大兴机场、北京南站、首都机场、京津塘高速等自动驾驶场景拓展,累计部署车辆超过800台,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000万公里,围绕“车-路-云-网-图-安全”形成标准成果68项。
上海则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场景应用,建成东海大桥至洋山深水港之间智慧物流环线,构建了智慧港口“车-路-港-云”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智能重卡的“无人化”跨海集疏运示范运营。嘉定依托上海车城网和智能网联数据中心建设,构建了“分层解耦、跨域互通”的平台架构,打造能支持百万辆级并发、实时孪生的存储和智算底座。
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车路云一体化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车路云一体化依赖于车辆、道路基础设施和云端的相互通信与协作。随着5G基站的普及,通信延迟显著降低,数据传输速度和可靠性大大提升,为车路云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车路云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优化交通流量和减少拥堵,进一步提升了交通系统的效率。
然而,实现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对经济实力滞后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高昂的投资成本可能导致这些地区在技术推广方面面临困难,从而加剧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为了克服这一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创新融资模式,降低技术推广的成本。
另一个重要挑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车路云一体化需要多个系统之间的无缝协作,然而,当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可能导致各系统之间无法兼容,影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推动产业链协同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这方面,国际合作和行业联盟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广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加速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尽管面临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这些挑战是可以克服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广泛推广,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将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交通系统提供更智能、更安全的支持。
总之,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还将对整个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和现代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大规模应用,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构建智能、绿色、可持续的交通系统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