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薜荔”:从荒凉到希望的生命礼赞
“千村薜荔”:从荒凉到希望的生命礼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名句,形象地描绘了旧中国农村遭受血吸虫病肆虐后的荒凉景象。然而,这句诗中的“薜荔”一词,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学意象和象征意义。
薜荔是一种常绿藤本植物,生命力顽强,常生长于荒废之地。在古代文学中,它常被用来营造凄凉、萧条的氛围。比如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就表达了贬谪后的愁苦。而在毛泽东的笔下,“千村薜荔”则被赋予了更加沉重的历史内涵。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在党中央深切关注和具体领导下,消灭血吸虫病的详细经过及胜利消息。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当天就满怀豪情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中“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用白描手法着重渲染瘟神肆虐人间、残害人民的深重罪孽,极写瘟神制造的人间惨剧,为下文的讨伐竖起靶子。
然而,“薜荔”在古代文学中并非只有凄凉的象征。在诗人高鹏程的《薜荔之诗》中,薜荔被赋予了坚韧与希望的寓意:
“一种荒凉的植物。
往往,在人去楼空之后,才会爬满石墙和院门
越荒凉,越茂盛。”
诗人王长征在解读这首诗时指出,薜荔“越荒凉,越茂盛”的特质,恰似人生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它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心灵深处那份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象征。
这种解读为我们理解毛泽东诗词中的“薜荔”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送瘟神》中,“千村薜荔”固然描绘了血吸虫病肆虐后的荒凉,但同时也暗示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正如中国人民在面对瘟疫和苦难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
从这个角度看,“千村薜荔”不仅是对过去苦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民力量的礼赞。它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一贯的人民性和人文关怀,与当代学者张立文提出的“和合学”理念遥相呼应。张立文先生强调“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这与毛泽东诗词中展现的人民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
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千村薜荔”时,不应只看到过去的荒凉,更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希望与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保持坚韧的精神,就一定能迎来生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