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村薜荔”:从荒凉到希望的生命礼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村薜荔”:从荒凉到希望的生命礼赞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00545719_509720
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924649/
3.
http://www.hqshici.com/shicitantao/5611.html
4.
http://www.chinakongzi.org/zt/kss/202411/t20241115_577384.htm
5.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9c1f4b13-a234-4005-b6e9-51f7bf644da7
6.
http://www.cjcpg.com/index.php/index/view/aid/975.html
7.
https://www.gushiwen.cn/mingju/juv_10981949f3ab.aspx
8.
https://www.shiciyun.com/pagedetail.aspx?typeid=809F7138ACA669BF&pageid=79B43D7AEA7F4C91&newstype=21570
9.
https://www.wyzxwk.com/author/c3/716.html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的名句,形象地描绘了旧中国农村遭受血吸虫病肆虐后的荒凉景象。然而,这句诗中的“薜荔”一词,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学意象和象征意义。

薜荔是一种常绿藤本植物,生命力顽强,常生长于荒废之地。在古代文学中,它常被用来营造凄凉、萧条的氛围。比如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就表达了贬谪后的愁苦。而在毛泽东的笔下,“千村薜荔”则被赋予了更加沉重的历史内涵。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余江县在党中央深切关注和具体领导下,消灭血吸虫病的详细经过及胜利消息。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彻夜未眠,当天就满怀豪情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诗中“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用白描手法着重渲染瘟神肆虐人间、残害人民的深重罪孽,极写瘟神制造的人间惨剧,为下文的讨伐竖起靶子。

然而,“薜荔”在古代文学中并非只有凄凉的象征。在诗人高鹏程的《薜荔之诗》中,薜荔被赋予了坚韧与希望的寓意:

“一种荒凉的植物。
往往,在人去楼空之后,才会爬满石墙和院门
越荒凉,越茂盛。”

诗人王长征在解读这首诗时指出,薜荔“越荒凉,越茂盛”的特质,恰似人生逆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它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心灵深处那份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象征。

这种解读为我们理解毛泽东诗词中的“薜荔”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送瘟神》中,“千村薜荔”固然描绘了血吸虫病肆虐后的荒凉,但同时也暗示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正如中国人民在面对瘟疫和苦难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

从这个角度看,“千村薜荔”不仅是对过去苦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民力量的礼赞。它体现了毛泽东诗词中一贯的人民性和人文关怀,与当代学者张立文提出的“和合学”理念遥相呼应。张立文先生强调“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这与毛泽东诗词中展现的人民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一脉相承。

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千村薜荔”时,不应只看到过去的荒凉,更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希望与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保持坚韧的精神,就一定能迎来生命的绿洲。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