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建筑艺术汉画像石,为何被称为“墓室石刻”,蕴含了哪些礼制文化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建筑艺术汉画像石,为何被称为“墓室石刻”,蕴含了哪些礼制文化

引用
1
来源
1.
http://m.zhishishu.top/Article/index/610a4038-127e-45d2-b466-08160bad0752

汉画像石是汉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又称“墓室石刻”。它不仅是汉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将从丧葬礼制、祭祀文化、历史画卷等多个角度,解读汉画像石的图像叙事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代丧葬:奢僭的礼制文化

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有的描绘了人死后的丧葬过程,有的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礼仪场景,也有的是对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再现,既有礼乐制度、历史故事、社会风俗等文化内涵,又有现实生活场景等社会现实。

汉画像石内容的叙事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以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图像与文字结合;图像与碑刻结合。

汉代以孝治天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礼制。汉代丧葬仪式隆重复杂,注重等级之分,厚葬之风盛行。

《汉书·礼乐志》中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发丧礼”:“凡死,衣三重衣、三重被、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将葬礼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孝”之丧;第二等级为“乐”之丧;第三等级为“礼”之丧。对这三种仪式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丧葬仪式中最为隆重的当属“发丧礼”,发丧时需要按照不同身份的人穿戴不同的服饰。因此,汉代丧葬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便是“发丧礼”。

在“发丧礼”中,一般有五种服饰:一是白布素衣,二是素服白布,三是黄布和素色衣,四是黑布孝服和黑布孝服衣;五是黑白两色衣服。

五种服饰具有不同的意义:白布素服象征着死者是从阴间来到阳间的;黄布孝服象征着死者在阳间过得不好;黑白两色衣服象征着死者生前曾有过许多荣耀和财富;黑布孝服象征着死者生前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除了五种服饰外,在“发丧礼”中还有许多特殊礼仪。

墓庙合一:图像叙事空间的形成

在汉代画像石的画面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用于祭祀的图像,这一部分的画面是在墓室中的,其内容大多与祭祀相关。

画像石上所雕刻的祭祀场景通常都是祠堂、祠庙,它们是墓室空间之外的另一种空间形式,其功能和性质与墓室完全不同。祠堂是祭祀祖先、先祖或神灵的场所;祠庙则是供奉神明,供奉祖先、先祖或神灵的场所。

在汉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祭祀活动,尤其是国家祭祀。汉代时期,皇帝不但要进行郊祀活动,而且要“亲赴宗庙致祭”;诸侯王要定期到宗庙朝拜;一般百姓则不需要参加这种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汉武帝在位时,每年都要亲自去太庙向列祖列宗表示敬意。

汉代人认为祭祀祖先、先祖是获得神明庇护的重要途径。《礼记·大传》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天地参。”《礼记·祭法》中也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尚书·康诰》中也说:“敢有祭其祖者”。

可见在汉代人的心目中,祖先与神明是一体的,只有祭祀祖先、神明才能获得庇护。

在汉代人的观念里,祠堂、祠庙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因此,汉代人在祭祀祖先、先祖时非常重视其祭祀场所——祠堂、祠庙。

东汉郑玄在《礼记·祭法》中说:“三祠者,天地之始也;四庙者,天地之终也;五庙者,天地之数也;六庙者,天地之始也;七庙者,天地之终也”。其中“三祠”指的是太庙、太社和太社这三种祭祀场所。

“四庙”指的是四种祭祀场所:即天地四方和四方五帝祭祀场所;“五庙”指的是五方帝祭祀场所。

历史画卷:图与文的叙事共振

汉画像石的历史画卷,主要描绘的是汉代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高祖斩白蛇”、“孝文帝改革”、“汉武帝南巡”等,这些历史事件,或是以时间为轴,或是以空间为轴,都有着明确的时空界限。在这类画面中,图像与文字共同构成了叙事的语言。

历史画卷虽然是以图像为主体,但其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形式的结合。首先是图式与文字相结合。画面上的文字往往是对图像内容的概括和提炼,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内容进行说明和解释。

其次是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画面上所出现的文字往往只是对图像内容的解释和补充。在这些图像中,文字与图像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最后是画面与空间相结合。

画面上出现了不同时空下场景空间的变化以及特定人物与事件发生场景、特定人物之间发生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特定空间关系。

因此在汉画中,通过这些不同时空下场景空间和人物之间发生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特定空间关系和故事情节发生时所产生的特定空间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

从汉代画像石上展现出的历史画卷来看,其叙事具有明显的图与文结合、图文互用、复合叙事等特点。这些特点既体现了汉画像石作为艺术作品在叙事方面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也反映出汉代社会在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它反映出汉代统治者推崇儒学的社会风尚,以及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另一方面,它反映出汉代统治者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以及希望通过积极地干预历史来实现自己政治统治的目的。

单元图像叙事—以汉画“完璧归赵”图为例

《史记》记载:“赵王有璧于秦,秦以为璧而归赵。”这段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都有一块玉璧,但两国却互不承认。

秦王想得到玉璧,想以和氏璧与赵国交换,然而秦王又担心和氏璧落入秦国之手。于是秦王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都表示要坚决维护和氏璧的安全。秦王为了保证玉璧的安全,在得到玉璧后又提出了将和氏璧作为礼物送给赵国的条件。

赵国大臣赵襄子为了维护和氏璧的安全,表示要在秦国得到和氏璧后,再把和氏壁送还给秦王。秦王想尽办法,却都无法实现和氏壁的安全。最后秦王被迫无奈,只好以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

最终秦王用了十五座城池才换回了和氏璧。在这段故事中,秦国大臣和赵襄子为了维护玉璧的安全而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正是因为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自己被秦王囚禁在咸阳城。

从汉画“完璧归赵”图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描绘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和秦国大臣之间为玉壁所展开的一场较量。赵襄子是一位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君主。

他利用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的特点,先以重金收买秦国大臣并取得信任后再伺机除掉秦王和秦国大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达到了自己收回和氏壁的目的。这幅画中通过几个单元图像叙事将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画面中人物形象丰富,场面宏大、气势宏伟。在人物关系和场景空间两方面也表现得非常巧妙和生动。这幅画很好地体现了汉画中单元图像叙事的特点。

复合图像叙事

在汉代,图像与文字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汉代的历史画卷。

一方面,图像所呈现的故事内容具有连续性;另一方面,文字又能帮助图像叙事更加严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画卷。在汉代画像石中,这两种形式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墓主人像、画像和墓门等处。

在汉代画像石中,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例子有很多。这幅《列女图》中包含着四个画面:第一画面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的女子形象,第二画面是汉代的男子形象,第三画面讲述了西汉时期女子出嫁后与家人一起生活的场景。

第四画面是汉代女子出嫁时的场景,这一场景在很多汉代画像石中都有出现。可见图像与文字相结合是汉代画像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列女图》中,图像和文字共同叙述了汉代妇女贤淑、善良、贤惠、温柔、孝顺、孝顺等美德。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汉代妇女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她们不仅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长辈,还能照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这样的家庭观念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重视和要求。在画像石《列女图》中,这种家庭观念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在图像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有很多人物都是父母双全或有子有女的家庭。这种家庭观念代表着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良好品德和家庭美满的要求和愿望。

在《女史箴图》中,图像与文字共同叙述了西汉时期女子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通过图像来表达女子对政治事务的参与,这一做法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

笔者观点

汉代画像石中,图像与文字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主要用图像来叙述故事;另一种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主要用文字来叙述故事。这两种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汉代历史画卷。

在汉代画像石中,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生动地叙述故事。在具体的画面中,往往是图像为主,文字为辅,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墓门、画像和墓室等地方。

此外,在画像中还会出现很多辅助图像来辅助故事的叙述。比如《列女图》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辅助图像来辅助叙事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3、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桓宽:盐铁论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92。

5、贾谊:新书校注,闫振义、钟夏点校,中华书局,200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