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首任市长刘伯承,后创办南京军事学院,逝世后骨灰葬于南京
南京市首任市长刘伯承,后创办南京军事学院,逝世后骨灰葬于南京
刘伯承元帅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是南京市首任市长,还创办了南京军事学院,并将部分骨灰安葬在南京。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位军事家在南京的光辉岁月。
1949年7月9日,刘伯承在南京市支部书记和军队团级以上干部会上,结合华东局会议精神,作了题为《关于反封锁与城乡生产的互助和交流问题》的长篇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他详尽地总结了南京市各方面的工作,肯定了恢复生产、文化教育和处理失业、疏散人口、维护社会治安的成绩,指出了干部中存在着在调查研究、政策学习、组织观察、群众路线等方面的缺点。对怎样打破敌人的封锁,他从执行党的工商业政策、进行城乡互相交流、搞好宣传教育、实行精兵简政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回答。
这篇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刘伯承作为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
就在这个报告中,刘伯承提出了进军西南的任务,指出:“第二野战军干部一部要继续留在南京,坚持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另一部将到西南去进行军事战线的斗争。……不论留在南京的或要到西南的,都要服从党的决定。……我们向西南发展,去消灭敌人残余力量,建立西南国防,乃是完成全国彻底胜利的光荣任务。不要因‘此间乐’,就‘不思蜀’了。”
此后,他就离开南京市的领导岗位,去筹划进军西南的工作了。
灼热的太阳,照耀在南京城头。在市中心新街口,拥挤着成千上万的人群,第二野战军的战士们,从欢送的人群中徐徐地前进着。人们抢着和战士们握手,送鲜花,赠锦旗,在慢慢行进的汽车和坦克上贴标语……欢呼声,口号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整个南京市沸腾起来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夕,刘邓大军又要出征了。这是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役——进军大西南。
9月7日,刘伯承动身去北平,参与了开国大典的一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刘伯承代表第二野战军全体指战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衷心祝贺新中国即将胜利诞生。他回顾了人民解放军22年的光荣历程,表示要迅速解放西南,并准备竭尽全力保卫新中国。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刘伯承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随着这传向全国、传向全世界的雄伟声音,他的心潮犹如大海的怒涛,汹涌激荡。面对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威武雄壮的受阅队伍,他不禁想起长征的铁流,抗战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以及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战友、部属和民众。他聆听着朱德总司令宣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我们的战斗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残余的敌人还在继续勾引外国侵略者,进行反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革命的活动。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实现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目的。”他觉得,这既代表了人民解放军全体将士的意志,也表达了他和第二野战军几十万指战员的心声。
10月21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刚刚开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便带着会议作出的继续向全国大陆进军的决定,匆匆乘车南下。第二天,他们赶到徐州,登上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西进列车的指挥车厢,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全国解放以后,刘伯承担任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中共中央还准备调他进京,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
他听说这件事后,幽默而风趣地说:“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还当啥子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身居要职的他常在思考:我们的军队主要来自农民,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敌人。随着世界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武器及装备的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应适应这个新的形势,必须提高全军整体素质。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办军事院校是其唯一的出路和选择。其实这种想法早在战争年代刘伯承就已在深深地思考了。
1950年6月,经过深思熟虑,刘伯承毅然上书党中央,恳请辞去现有一切职务,希望能够专心致志的筹办一所现代军事学院,为造就大批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能够指挥现代战争的指挥员而作出贡献。在信中,他恳切地写道:“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刘伯承的要求,决定委派这位身经百战、德高望重的著名军事家去办学校、搞教育,把他那丰富的作战、建军经验传授给全军中、高级干部,从教育与训练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毛泽东和朱德给他写了亲笔信,让他把西南的行政工作移交给邓小平、贺龙负责,尽快到北京领导筹建陆大。这,既是刘伯承的心愿,也是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重要决定。而归根到底,则是历史的抉择,是历史把创建正规化现代化高级指挥学府的使命,放在了刘伯承的肩上。
1950年10月23日,就在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4天,毛泽东给刘伯承发了一个急电:“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
刘伯承接到这封电报,在重庆再也坐不住了。他把西南的繁忙公务迅速交待完毕,便登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刘伯承一到北京,便领导陆大筹委会加紧筹建工作。
首先是确定学校的校址。以前,中央军委曾考虑把校址建在东北。后来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又决定把校址建在北京或其他省市,具体地点授权刘伯承选定。
刘伯承考虑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财力、物力都很紧张,要兴建这样一个大型的军事学校要花很多的钱,更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早日开学,培养懂得现代战争的干部以支援朝鲜前线,也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建议:学校的校舍暂时不动工兴建,先找一个可以办学的地方把学校办起来再说。他的意见得到筹委会的赞同。
刘伯承把目标投向了他曾经担任军管会主任兼市长的南京,投向了华东军区军政大学。
华东军大设在南京城的东南隅,原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国防部的院内,占地约3平方公里,房屋面积达47万平方米,各类设施也较齐全。
刘伯承任南京市长的时候,就曾经去过那里,详细查看过那里的房屋、设施情况,并向中共中央专门作过汇报。那时,他就考虑过将来在那里办学校培养干部的问题。所以,他现在毅然决定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把陆大暂时设在南京。
他的这一举措,既缩短了建校周期,又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资金,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11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伯承为南京军事学院院长。
刘伯承又一次来到南京。
1951年1月8日,南京军事学院正式开学上课。
在他亲自制定的“一切为了教学”这个原则指导下,刘伯承身体力行,亲自广揽军事教学人才,亲自组织教学大纲,有时还亲自为学员授课。刘伯承在战争年代就有“军神”之称,不仅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曾深造于重庆将官学堂和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因此授起课来得心应手,既深入浅出,又精辟透彻,深得学员钦佩。在刘伯承领导下,学院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军事学术研究中心。
刘伯承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在军事学院工作了近7年时间,赢得了全体学员和南京人民的衷心爱戴。
1957年9月,刘伯承奉调离开南京。
然而,他对在南京的2500多个日日夜夜却难以忘怀。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关注着南京的发展,关心着南京的一草一木。
刘伯承戎马一生,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边关海防,唯独对南京这片热土情有独钟。
在弥留之际,刘伯承特别叮嘱身边的同志,希望将自己的骨灰一部分播撒在养育他的祖国山川大地上,另一部分安葬在他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近7年时间的南京。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现黄埔路2号,南京军区办公区内,在一片碧绿的苍松翠柏丛中,有一座洁白的花岗岩墓碑,作为南京市首任市长的刘伯承元帅就长眠在这块墓碑的下面,永远静静地躺在南京这片他深深热爱着的土地怀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