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专家学者热议AI如何改变法律行业
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专家学者热议AI如何改变法律行业
8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法治论坛在广州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AI对法律服务业的挑战和机遇”,省市有关单位、粤港澳大湾区法学法律界专家学者、律师代表、知名企业代表和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分别从人才、技术、制度、行业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如今,动动手指在屏幕中输入一份文书,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案件关系图网、涉及法律法规等便可以清晰展现……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推动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AI技术给法律行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AI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州互联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法官林北征说道,“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证据分析等,将极大提高司法效率和准确性,案件自动分类、智能分案、自动归档等功能使司法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智能法庭、智能调解、智能执行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司法服务。”他说,“甚至在调解的时候,AI能够做一定的前期沟通,为当事人提供情绪价值。”
不过他也提出了人工智能给法律行业带来的挑战风险:“AI的痕迹如果出现在证据里面,法律从业者们又应当如何判断认定?部分AI功能本身合法性问题,也值得探讨。”
“我们需要像培养一名法科生一样去培养一个法律AI模型。”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凯对法律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和实现场景做分享,他认为,在法律这一专业领域,人工智能并不是“立等可取”,而是要进行长时间的知识灌输以及法律规则训练,让AI掌握将法律知识结合常情去理解配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太平绅士、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何君尧分享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湾区涉外法律人才发展的路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何君尧今年成为广州律协涉外法律分会会长,他表示,协会将在明年12月31日前培训两千五百名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平均每个月就要培训一百多名,AI可以协助。”
他进一步列举了场景:“AI可以创建虚拟模拟案例,让学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处置涉外法律问题,并及时反馈,帮助改进,AI还可以帮助学员制订学习计划。”
何君尧表示,在从业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看着电脑屏幕慢慢讲,AI就会帮你转化成文字,还能识别错误……”不过何君尧也指出,人工智能只是工具,法律从业者还是要担负起职责,不能以AI为理由逃避责任。
人工智能目前正在各行各业引起深刻变革,在未来的一天,律师是否会被AI取代?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黄山通过具体实例,分析AI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辅助和替代律师工作。
“原本看裁判文书需要二十分钟,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只需要二十秒。”黄山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整体提升法律从业者的下限,法律工作者尤其是初级从业者应当学习使用AI。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行业发展,人才的支撑非常重要。不仅需要开发技术的人才,也要培养能够拥抱技术,合理运用技术的法律人才。根据国外机构调查,目前执业律师中,有46%从业者表示正在充分利用法律科技提升效率,50%从业者表示自己还处于转型阶段,只有4%的从业者表示并没有利用过任何技术。黄山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可能会出现十余款法律AI产品。“AI可能不能完全取代律师,但是不会使用AI的律师,会被能够使用AI的律师取代。”
“人工智能是法律行业的未来。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人才、技术、制度、行业的相互衔接,其中人才是根本,技术是关键,制度是基础,行业是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徐树表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如何去运用技术,用好人工智能,避免出现算法歧视和伦理风险,是值得关注的。”
本次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4)”中3个平行分论坛之一,广州市律师协会邓传远会长介绍,本次分论坛的举办,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法学法律专家学者、实务精英、知名企业代表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旨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法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构建涉外法治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商议法律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的新举措,助力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