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解读:科学运动助力血糖控制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解读:科学运动助力血糖控制
2024年6月,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这一权威指南的出台,为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运动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规范指导。本文将围绕该指南的核心内容,深入探讨运动对血糖控制的作用机制、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注意事项。
运动对血糖控制的作用机制
运动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
有氧运动的作用
有氧运动通过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研究表明,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例如,一项针对32例餐后高血糖老年T2DM患者的研究显示,经过24周的个体化步行干预后,患者的FBG、2hPG和HbA1c均明显改善。
抗阻力运动的作用
抗阻力运动通过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加速骨骼肌的能量需求,提高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研究发现,结合弹力带运动的干预方案,能更有效地降低FBG、2hPG、HbA1c以及血脂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抗阻力运动可以刺激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生成,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改善胰岛素抵抗。
传统功法运动的作用
以八段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功法运动,通过缓和的动作配合自然呼吸,达到平衡阴阳、调气活血的效果。研究显示,持续12周的八段锦锻炼,可以有效调节HbA1c水平,且早期干预效果更为显著。
运动治疗的具体建议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的推荐,T2DM患者的运动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运动类型:建议采用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和柔韧性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抗阻力运动包括哑铃、深蹲等;柔韧性训练如瑜伽和伸展运动。
运动强度:以中等强度为宜,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约为170减去年龄)。
运动频率和时间: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分3-5次完成;抗阻力运动每周2-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48小时。
个性化方案: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能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例如,老年患者更适合选择简单、便捷的运动方式,如步行和太极。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运动时机:建议在餐后40分钟到1小时进行运动,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运动。早餐后宜先进行有氧运动再做抗阻运动,午餐后可调整顺序。
血糖监测: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水平,确保血糖在安全范围内。如果血糖过高(>15mmol/L)或过低(<4mmol/L),应暂停运动。
并发症管理:存在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例如,视网膜病变患者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和屏气动作。
足部护理:运动后检查足部是否有损伤、水泡等,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应急准备: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快速补充能量的食品,以及急救卡片和病情卡。
结语
科学运动是T2DM患者血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解运动对血糖的调节机制,遵循指南推荐的运动方案,并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事项,患者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但需强调的是,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对于存在并发症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更应谨慎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