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金融创新:如何弥补退休金缺口?
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金融创新:如何弥补退休金缺口?
截至2023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716万,占比16.9%。在广州,这一数字更是高达204.77万,占比19.38%。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探索创新的养老金融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的养老金融创新实践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在养老金融领域持续领跑。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定调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大湾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政策支持方面,广东修订了《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广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并出台了《“十四五”广东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深圳更是先行先试,2020年就出台了《深圳市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设立50亿元专项养老信贷额度,并在2024年7月发布了《关于做好深圳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实施意见》。
跨境养老一体化加速推进
粤港澳三地在养老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香港特区政府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已扩展至11家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养老机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澳门新街坊”长者服务中心也已进入试运营阶段,为跨境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
专家建议:科学配置资产,长期投资
在近期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公开课”上,博时基金投资者关系部首席培训官洪露娉和东方基金基金经理王锐分享了关于养老投资的专业见解。他们一致认为,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策略,可以有效弥补退休金缺口。
多元化补充养老方式
除了传统的社保和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和房产也是重要的补充养老手段。特别是房屋养老金制度,目前已在22个城市试点,旨在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
未雨绸缪,提前规划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专家建议普通人应尽早开始养老投资规划。通过复利效应积累财富,可以有效应对未来的退休生活需求。同时,也要关注政策动态,合理利用各种养老金融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元的养老选择,也为全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面对退休金缺口,我们既要依靠政策支持,也要树立个人责任意识,通过科学投资和合理规划,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心舒适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