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摩天大楼:投资回报之困
二三线城市摩天大楼:投资回报之困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疯狂的产品是什么?答案令人咋舌:据统计,截止2023年,中国已建成2269座高度超过200米的高楼,以及232座300米及以上的超高层大楼,这些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然而,在这轮建设热潮中,二三线城市的摩天大楼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
烂尾与降高:二三线城市摩天大楼的尴尬现状
在二三线城市中,摩天大楼的建设往往伴随着诸多风险。以天津117大厦为例,这座计划高度达596.5米的建筑,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而停工,近10年来一直处于烂尾状态,成为城市中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同样,佛山国际商业中心也因资金问题,在停工10年后仅以1.2亿元的超低价被拍卖。
即便是一些没有停工的项目,也因各种原因被迫降低高度。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从原计划的445米调整至403米,而南宁骋望天玺国际中心更是从最初的370米降至200米。这些降高案例背后,反映出的是二三线城市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双重压力。
空置与成本: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验
摩天大楼的经济效益问题同样不容乐观。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地方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已高达30%以上。近年来居家办公比例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以上海金茂大厦为例,其日常管理维护费用要几十万元,65年使用期内的管理费用约为建设费用的3倍。这些数据揭示了摩天大楼在运营阶段的巨大成本压力。
政策收紧:理性回归的信号
面对这些问题,政策层面已经开始做出调整。江苏出台新规,明确城区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不得新建250米以上建筑,100万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100米以上建筑。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摩天大楼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全球视角来看,摩天大楼的热潮正在消退。穆迪公司的报告显示,全球写字楼空置率已达到20.1%的历史新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盲目追求高楼已不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未来展望:理性与实用并重
在城市发展中,摩天大楼不应仅仅被视为地标或政绩工程,更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理性评估。对于二三线城市而言,与其盲目追求高度,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人居环境的提升上。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实用、经济且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建筑,而不是仅仅追求高度的摩天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