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力推:癌症早筛有多重要?
钟南山院士力推:癌症早筛有多重要?
在第二届世界肿瘤早筛大会上,钟南山院士再次强调了癌症早筛的重要性。他指出,通过早期发现并就诊,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提高60%以上。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早筛的关键作用,也反映了我国在癌症防治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早筛提升生存率,数据说话最有力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这一显著进步的背后,正是得益于早筛、早诊、早治策略的推广。以肺癌为例,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早期筛查,可以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
技术突破引领早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癌症早筛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团队创立并推广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使部分鼻咽癌高发区筛查人群早诊率从20.6%提高到79.0%,5年生存率从64.5%提高到95.7%。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游伟程团队对胃癌高发区居民进行大规模胃镜筛查,样本规模超过37.5万例,不仅验证了胃镜筛查的有效性,还明确了筛查的适宜起始年龄和最佳时间间隔。
多种筛查手段齐头并进
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成熟的癌症筛查手段。影像学检查如低剂量CT、内镜检查如胃肠镜,以及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都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率可达7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腺癌的检测阳性率高达50%-80%。
政策护航,推动早筛普及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地也通过政府补贴、医保报销等方式降低居民筛查经济负担,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癌症早期症状的认识。
然而,专家也指出,目前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度仍然较低。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地区居民健康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即使在城镇地区,部分居民也因筛查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缺乏主动筛查意愿。
钟南山院士强调,癌症早筛不仅能够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还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专家们一致认为,三分之一的肿瘤通过早期筛查是可以治愈的。因此,普及癌症早筛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相信未来癌症早筛将更加普及,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