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发现三只堪达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大兴安岭发现三只堪达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近日,大兴安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例行巡护中,通过无人机拍摄到了三只“堪达罕”——这是鄂温克族对驼鹿的称呼,也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这一发现不仅表明这些庞然大物能够安全越冬,更折射出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堪达罕”的独特魅力
堪达罕,学名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之一。成年驼鹿体长超过2米,肩高可达2.4米,体重通常在360至600公斤之间,部分雄性个体甚至重达771公斤。它们的毛色多为深棕色或灰棕色,小腿颜色较浅。最引人注目的是雄性驼鹿宽大的板状鹿角,单个鹿角重量可达35公斤。
这种大型动物主要栖息在寒冷地带的针叶林、温带森林及苔原地区,偏好有季节性积雪的区域。它们是独居动物,最高时速可达56公里/小时,还擅长游泳,能连续游20公里,速度达到9.5公里/小时。
文化象征与生态保护
对于鄂温克族而言,堪达罕不仅是重要的狩猎对象,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民族身份认同,在禁猎政策实施后,这一文化符号更显珍贵。
近年来,随着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堪达罕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总经营面积79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6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6.2%。森林和湿地每年创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7975亿元,位居全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之首。
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十三五”以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持续开展“清网行动”“清风行动”等专项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野生动物案件从2016年的28起下降到2023年的1起。同时,筑起疫源疫病监测“防护网”,逐步健全完善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已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9处。
专项调查及日常监测发现新增分布鸟类30多种,时隔50多年多地重现野生东北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筑巢繁育,从旅鸟变为候鸟,貂熊、原麝、紫貂等珍稀濒危物种和花尾榛鸡、猞猁、赤狐等野生动物野外偶见率明显提升。
此次发现三只堪达罕,不仅是对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佐证,更为研究这一珍稀物种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堪达罕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的质量。这一发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持续的保护努力下,大兴安岭的生态环境正在向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