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神秘消失,不是亡于战争,而是亡于今日常见的拉拉蛄?
楼兰古国神秘消失,不是亡于战争,而是亡于今日常见的拉拉蛄?
楼兰古国,这个在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被赋予了英雄主义色彩的神秘国度,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化作了大漠深处的废墟。然而,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里木东端荒原地区小河墓地发掘出的一具古代女性干尸,不仅为楼兰古国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证明,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个古老文明消失之谜的无尽遐想。
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赫定带着探险队在塔里木东端荒原地区小河墓地发掘一具古代女性干尸。赫定还诗意将其称之为“微笑公主(又叫小河公主)”,他赞叹道:“高贵的衣着……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她漂亮的鹰钩鼻,微张的嘴唇合露出的洁白牙齿,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微笑。”
干尸和文物的出土,无疑为楼兰古国的存在提供了考古证明。可随之而来的一个疑问则是:楼兰古国究竟是怎样消失的?又是何时消失的?
关于楼兰古国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本书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这里提到的“盐泽”指的就是新疆的罗布泊,别看现在罗布泊是一片沙漠,可几千年前的气候和如今截然不同。当时,罗布泊是水草丰盛的淡水湖,哺育着周边的人民和文明。
《魏书·鄯善传》也有类似的记载:鄯善国都治玗泥城,古楼兰国也。去代七千六百里。所都城方一里。地多沙囱,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从这一段文字中,可见到了北魏时代,楼兰古国改了名称,并且还因环境变化,有过迁都的经历。
值得一提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土的文书中,考古学家发现楼兰人使用的文字名叫怯卢文。文书一再出现“Kroraimna”或者“Krorain(克楼拉那)”。只是因为中国的古汉语没有“R”开头的对音,因而简化为“楼兰”,后人也就用“楼兰”代指这一文明。
早期的文明有着很深的地理烙印,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楼兰居于大西北,应是一个随水草而居的半耕半牧的小部落文明,这也解释了迁都的谜团。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疆考古研究所多次在楼兰古城及其周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距今3800年前,楼兰文明就已存在。
至于楼兰人种问题,英国人类学家基思发现,楼兰人具有显著的非蒙古人种特征。德国人类学家在基思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确认楼兰人具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在公元1-3世纪的5具楼兰人的头骨中,其中4具是欧洲白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