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设备维修中的安全操作规范,你了解吗?
起重设备维修中的安全操作规范,你了解吗?
2023年7月,某建筑工地发生一起严重的起重设备安全事故。一台正在作业的塔式起重机突然发生吊臂断裂,导致正在吊装的建筑材料坠落,造成地面3名工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经调查,事故原因是由于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且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导致关键部件疲劳损坏。
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起重设备安全操作的警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起重设备在建筑、制造、物流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操作不当、维护不到位等原因,起重设备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严格执行起重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范,不仅是保障生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更是企业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起重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起重设备是现代化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然而,起重设备通常具有庞大的机构和复杂的操作,作业过程中常常涉及多个方向的运动,操作技术难度较大。同时,起重设备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运行,活动空间广阔,一旦发生事故,影响面较大。此外,设备暴露的、活动的零部件较多,且常与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存在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建立健全起重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范,对于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重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范的具体内容
人员资质要求
起重设备维修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后方可上岗。操作人员需要熟悉所使用起重机械的结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安全操作规程、保养维修制度等相关知识。同时,维修人员应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日常检查与维护
起重设备使用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检查管理制度,包括日检、周检、月检、年检等定期检查制度。具体检查内容包括:
- 日检:由操作人员负责,主要包括清洁卫生、润滑传动部位、调整和紧固工作。通过运行测试安全装置的灵敏可靠性,监听运行中有无异常声音。
- 周检:由维修工和操作人员共同进行,除日检项目外,还需对外观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吊钩、钢丝绳、各机构制动器、控制器、各机构限位器及各种安全开关的动作是否灵敏可靠。
- 月检:由维修人员负责,对整台起重机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机械、电气、液压系统及安全装置的检查和维护。
- 年检:由专业检验机构进行,对起重机进行全面的技术检验,确保设备符合安全标准。
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要点
- 禁止超载:严格按照设备额定载荷进行作业,严禁超载。
- 保持安全距离:吊运重物时,必须确保与地面人员和其他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严禁从人员上方通过。
- 正确使用吊索具:选择合适的吊索具,确保吊装重心准确,吊装方法正确。吊运有尖锐边缘的物体时,需用木板等软料垫好,防止钢丝绳等吊索具断裂。
- 遵守“十不吊”原则:包括指挥信号不明不吊、物体重量不清或超负荷不吊、斜拉物体不吊、重物上站人或有浮置物不吊、光线阴暗视线不清不吊、遇有拉理不清的埋置物时不吊、吊工件捆绑吊挂不牢不吊、重物棱角处与吊绳之间未加衬垫不吊、安全装置不齐全或动作不灵敏失效者不吊、六级以上大风或大雪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不吊。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2021年5月,某水电站工程中发生一起严重的起重机安全事故。一台正在作业的桥式起重机突然发生钢丝绳断裂,导致吊装的重物坠落,造成3名工人死亡,2人重伤。经调查,事故原因是由于钢丝绳长期使用未及时更换,已经达到报废标准却仍在使用,最终在吊装过程中发生断裂。
这起事故暴露出企业在起重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更换存在隐患的零部件;二是安全检查制度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识别和消除潜在风险;三是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这些教训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操作规范。
如何确保安全操作规范的落实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起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使用、维护、检查和维修情况。
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定期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资质。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企业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起重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应定期开展安全评估,对设备的安全性能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企业应制定起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起重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防线。只有切实落实安全操作规范,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