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守护地球之肺的绿色屏障
湛江红树林:守护地球之肺的绿色屏障
在中国的最南端,有一片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绿色屏障,它就是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是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更是一片孕育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湛江市通过科学保护和创新管理,让这片“绿色家底”焕发出新的生机。
绿色屏障:守护海岸线的生态卫士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雷州半岛海岸线,总面积达5400公顷,占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51%,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9.9%。这片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26种红树植物的生长地,更为314种鸟类、134种鱼类、300种昆虫和544种大型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其密集的根系能有效抵御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2023年,当台风“摩羯”登陆湛江前夕,金牛岛世乔村的村民们借助红树林的防护,成功保护了海面上的船只免受损坏。历年来,红树林在抵御“威马逊”“暹芭”等强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也日益凸显。
生态价值:从“杂树”到“国宝”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远不止于此。作为地球上最富碳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红树林储存了约62.3亿吨碳。在湛江,红树林的碳汇功能正在被积极探索和开发。2021年,湛江完成了我国第一笔红树林蓝碳交易,交易所得38.8万元用于红树林修复地块的管护和社区参与工作,开创了红树林生态价值变现的先河。
创新保护:科技赋能与社区参与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湛江市创新建立了“局—站—点”三级巡护模式,通过无人机航拍和高频次卫星遥感监测进行红树林湿地资源监测。近一年多以来,已制止各类破坏红树林行为超70起。
同时,保护区还打造了“1+4”红树林宣教体系,建成以宣教中心为主阵地,金牛岛、高桥等四个宣教点为支撑的科普宣教格局。近一年多来,组织开展各类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40余场,宣教对象累计超过20万人次。
经济价值:生态与生计的双赢
红树林的保护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种养耦合”模式,红树林与养殖业实现了和谐共生。红树林可以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病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目前,以“种养耦合”模式营造的红树林长势良好,金牛岛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获得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1.9亿元地方财政配套,并引入2.2亿元社会资本投资,计划营造修复红树林1.5万亩。
面临的挑战: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湛江红树林仍面临一些挑战。历史上,围塘养殖对红树林造成了严重破坏。据统计,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中反馈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历史形成的4800多公顷养殖塘没有清退,存在局部侵占或破坏红树林等问题。此外,如何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兼顾当地居民的生计,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未来展望:打造生态文明新名片
面对挑战,湛江市正积极应对。2023年,湛江正式印发《湛江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该规划凝聚各方合力,为红树林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统计,2019年以来,湛江已完成红树林造林1345.5公顷,修复1553.03公顷,占总任务的113.4%。今年,湛江市计划在麻章区金牛岛附近海域营造红树林546公顷,实施海堤生态化改造3000米,全力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把湛江红树林打造成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
红树林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湛江红树林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一片湿地的保护,更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片绿色屏障,将继续守护着我们的海岸线,为地球贡献着不可或缺的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