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失温症:从医学角度全面解析其成因、症状与防治
身体失温症:从医学角度全面解析其成因、症状与防治
2024年5月,江西萍乡武功山风景区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名1997年出生的女子在户外穿越时因失温不幸身亡。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失温症这一看似遥远的病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户外运动中,其威胁不容忽视。
什么是失温症?
失温症,也称为低体温症,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紧急情况。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导致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时,就会出现失温症。人体的核心温度指的是心肺、大脑等维持生命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正常情况下保持在36-37℃。一旦这个温度下降,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失温症的症状表现
失温症的症状根据核心体温的下降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失温(33-35℃):患者会感到明显的寒冷,出现剧烈颤抖,手脚麻木僵硬,说话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脉搏减缓,皮肤出现“鸡皮疙瘩”,排尿增多。
中度失温(32-34℃):症状进一步加重,肌肉协调性变差,行动迟缓困难,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脸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颜色变蓝,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重度失温(30-32℃):这是最危险的阶段,患者会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肌肉僵硬,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下降,若不及时救治,随时可能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失温症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失温症并非只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中发生。研究表明,在0-10℃的温度范围内,失温症的发生率反而更高。以下因素会增加失温的风险:
环境因素:低温、高湿度、大风是导致失温的主要外部条件。即使在夏季,如果遇到降雨和强风,也可能引发失温。
人体因素:年龄(老年人和儿童风险更高)、健康状况(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疲劳程度等都会影响人体对寒冷的耐受力。
行为因素:着装不当(如穿着湿衣服)、运动过度导致出汗过多、未及时补充能量和水分等。
失温症的急救处理
正确及时的急救对于挽救失温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初步识别: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颤抖、言语不清、行动迟缓等症状,这些都是失温的早期信号。
现场处理:
- 将患者转移到避风避雨处,与冰冷地面隔离。
- 脱掉湿衣服,用干燥的衣物或睡袋包裹患者。
- 对于轻度失温患者,可以补充高热量食物和温热饮品。
- 对于中重度失温患者,避免剧烈搬动,不要揉搓四肢,不要给予热食热饮,应用热水袋或暖宝宝对腋窝、腹股沟、脖子等核心区域进行温和复温。
医疗救援:重度失温患者需要立即送医,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复温治疗。在等待救援时,要避免过度复温导致的二次伤害。
如何预防失温症?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以下是一些科学的预防建议:
合理着装:采用“三层穿衣法”——贴身层选择速干材质,中层为保暖层,外层为防风防水层。避免穿着棉质内衣,因为棉质吸水后不易干燥,会加速热量流失。
保持干燥:湿衣服会加速热量流失,因此要随时更换干衣物,保持身体干燥。
合理规划活动: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补充能量:定期摄入高热量食物,保持身体能量供应。携带巧克力、坚果等高能量零食,随时补充热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人、儿童、户外运动爱好者等高风险人群需要特别关注,确保他们有适当的保暖措施和能量补给。
失温症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但通过科学的认识和预防,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无论是户外运动爱好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应该对失温症保持足够的警惕,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确保在寒冷环境中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