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锦科技:财务造假疑云与股价操纵风险深度解析,投资者需谨慎对待
航锦科技:财务造假疑云与股价操纵风险深度解析,投资者需谨慎对待
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航锦科技(000818)凭借跨界转型与资本运作吸引了广泛关注。从传统化工到“化工+军工、半导体电子”双主业,再到算力领域布局,公司看似前景光明。然而,深入剖析其财务数据、业务动态与监管记录后,一系列疑点浮出水面——从信息披露违规、业绩变脸到合同真实性存疑,航锦科技或存在财务造假、股价操纵等重大风险的隐忧,投资者需审慎决策。
一、监管处罚:信息披露与内控缺陷是否警示更深层次问题
2025年1月2日,航锦科技收到辽宁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公司因算力设备及芯片销售业务核算不准确,导致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同时,公司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对部分子公司长期缺乏有效控制。证监局认定公司董事长蔡卫东、总经理丁贵宝、财务总监慕继红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主要责任。决定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对蔡卫东、丁贵宝、慕继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应完善内部控制,对信息披露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对相关错报及时全面进行更正,充分吸取教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同一天,辽宁证监局还公布了对对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会计师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及李朝鸿、何杰在负责航锦科技2021 - 2023年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项目时,存在多方面问题。未开展IT审计,致使风险评估不到位,未发现深圳威科第二套财务核算系统及虚假生产分配情况,违反多项审计准则。实物监盘时,未察觉相关公司共用洁净间,也未获取关键存货单据,不符合准则要求。部分审计程序同样存在漏洞,初步业务活动参与人员记录混乱、独立性声明漏签,函证程序中发函、回函环节均有缺陷,且后续审计与替代程序不到位。辽宁证监局决定对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及李朝鸿、何杰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将相关情况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这种信息披露违规和内控缺陷,尤其是重要子公司竟然存在第二套账等严重违规行为,极有可能是财务造假的外在表现。一家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理应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和信息披露的及时、真实。航锦科技的这些问题,让人不禁怀疑其是否在财务数据上进行了粉饰,以营造出比实际情况更好的经营表象。
二、算力合同“罗生门”:疑点重重的合作背后是否存在股价操纵
2024年2月,航锦科技高调公告签订总额14.74亿元算力合同,但合作方资质存疑:
疑点总结:
1.空壳公司特征:多家合作方成立不足3个月、实缴资本为0、无历史业务记录,却获得亿元级订单,明显违背商业逻辑。
2.合同终止猫腻:2024年三季度7.07亿元合同突然终止,公司仅以“销售退回”搪塞,未披露终止原因及违约责任,涉嫌虚构交易。
股价操纵证据链:
时间线吻合:合同公告后(2024年2月6日至3月22日),股价从19.8元上涨至32.37元,涨幅为62.22%,成交量放大至日均3.5亿元;
内幕交易嫌疑:财报显示,前控股股东新余昊月在此期间减持617万股,减持套现金额约为1.7亿元左右。另外,其他前10大流通股股东也出现较大变化。
监管介入风险:若查实合同造假,公司可能涉嫌《刑法》第161条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三、董事长业绩承诺:费解的对赌方和踩线完成业绩对赌
2020年9月,董事长蔡卫东在债务重组中承诺:2021-2023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0亿元。最终公司以99,812.04万元“精准”达标,差额仅187.96万元,成功率99.8%。
不合理之处:
风险收益失衡:蔡卫东持股市值仅6000万元,却对10亿业绩担责。若未达标,其需现金补偿差额。这让人怀疑其承担业绩承诺责任背后的隐情,以及业绩承诺踩线完成的真实性。业绩承诺可能是为了在债务重组时提升公司估值、吸引国资接手,或是为了在二级市场推高股价、方便原大股东减持。若如此,这一行为不仅损害公司长期发展,也严重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基于错误预期进行投资决策。
A股近年对赌协议中,虽然业绩承诺完成率多在90%-110%区间,但像航锦科技“踩线达标”且无容错空间的案例极为罕见,所以业绩是否人为操控也让人怀疑。
四、业绩变脸:盈利与亏损之间背后是否隐含财务造假
2024年三季报显示,航锦科技归母净利润4074.55万元,但2025年1月突然预告全年巨亏8.5亿至9.8亿元,主因是对子公司长沙韶光(商誉5.01亿元)、威科电子(商誉2.93亿元)全额计提减值。然而,两家公司的经营数据与减值理由严重矛盾:
矛盾点分析:
长沙韶光:2024年上半年收入年化预计达38,328万元,为近四年最高;净利润年化10,818万元,远超2023年水平。若未来现金流可持续,全额计提减值毫无依据。
威科电子: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虽下滑至934万元,但2021-202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106%,短期波动难以支持全额减值。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长沙韶光业绩优良,威科电子业绩暂时下降就全额计提减值损失呢?
为此,笔者咨询了会计专家。该专家表示: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商誉减值需基于资产组可回收金额(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未来现金流现值)。航锦科技对长沙韶光和威科电子全额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可能预测到未来的现金流入将减少。但是该专家也表示“若子公司历史业绩良好且无突发行业风险,突击减值可能是为掩盖前期虚增利润,通过‘财务大洗澡’将历史问题一次性出清。”。
另外,2024年三季报,公司扣非后净利润还有702万元,25年1月发布业绩预告时全年亏损:86,000万元-99,000万元。扣除商誉减值损失7-8亿元,4季度单季度经营亏损高达6000万元-2.9亿元。这么高的经营亏损很难让人相信是1个季度产生的,可能包含对3季度以前利润的调整,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公司2024年1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存在严重错报,误导了投资者。
五、资本高手背后国资是否被架空
公司核心高管都具有财务、投资背景,熟悉资本运作。现任董事长蔡卫东曾担任江苏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2017年10月7日至2018年7月10日担任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7年11月20日至今担任航锦科技董事长。蔡卫东先生还担任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财经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公司总经理丁贵宝,曾任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江苏鼎胜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董事;2018年7月至今,任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王东川历任嘉实基金行业分析师;华夏人寿保险权益投资中心行业分析师;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权益投资中心行业分析师、投资经理;2021年8月至今担任航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
公司原第一大股东,现第二大股东新余昊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卫洪江。卫洪江被称为“资本掮客”,在资本市场上较为活跃。他以煤炭矿业起家,在山西拥有多家公司,业务涵盖矿业资源、环保、粮油、贸易等。他曾通过资本运作将龙江航空引入太原,并计划将其打造成太原首家本土航空公司。他还担任北京盛达瑞丰投资管理公司的大股东,该公司主要从事投资管理及投资咨询。航锦科技也是他通过高杠杆资本运作收购的。
按说,以上资本市场经验丰富的高管团队,应该有丰富的内控合规和管理经验。但是,却因信息披露违规和内控缺陷被证监会处罚。让人不由的怀疑,“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背后原因让人疑惑。
而国资背景的武汉新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仅持有公司16.74%的股权,控制力明显较弱。否则,在国资体系严格的制度约束、审计监督下不应该出现这么明显的管理漏洞。
六、总结:风险高企,投资者需谨慎,监管亟待亮剑
航锦科技的种种问题,已非单纯的经营波动,而是涉及财务真实性、市场操纵与治理失效的系统性风险。对投资者而言,需警惕以下信号:1.远离“故事型”公司:跨界转型、热点概念背后若缺乏扎实业绩支撑,很多为资本套路;2.穿透数据看本质:关注异常减值、合同对象资质等细节,警惕“纸面繁荣”;3.紧盯监管动态:如果拟投资的公司已被列入诚信档案,后续若遭立案调查,股价或雪崩。
对航锦科技而言,当务之急是彻查财务疑点、披露合同终止真相,以行动重建信任;对监管部门,则需严查潜在违法违规行为,杜绝“造假-减持-套现”的恶性循环,维护资本市场秩序。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天眼查、Wind、证监会行政处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