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黄旭华看中国核潜艇的崛起之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黄旭华看中国核潜艇的崛起之路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7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5/02/07/ARTIvxNB03XCeAfMdYMHpEE2250207.s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97%AD%E5%8D%8E/4445012
3.
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802/c443712-40290946.html
4.
http://www.81.cn/yljnt_208627/lsda_208656/16352260.html
5.
https://www.huaxia.com/c/2024/07/09/1939607.shtml
6.
https://rsj.panjin.gov.cn/2024_08/02_10/content-482020.html
7.
http://www.news.cn/milpro/20240902/635d2621bb784508874c0e72e43717e0/c.html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为国家隐姓埋名30年的科学家,见证了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核潜艇发展历程,他的故事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史的缩影。

01

艰辛起步:从零开始的核潜艇研制

1958年,中共中央作出发展核潜艇的战略决策。在苏联技术封锁、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以黄旭华等人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开始了这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面对的是“三无”困境:没有图纸资料、没有专家权威、没有外来援助。

在西南深山的“九○九”基地,8000多名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复杂的数据计算,将一个玩具模型拆解开来摸索设计思路。为了保证核潜艇的稳定性,他们甚至采用“斤斤计较”的方法,将所有设备和管线都进行精确称重。

02

关键突破:自主研制的中国智慧

1969年,经过4年不分昼夜的奋战,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核心设备是一台重达60吨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科研人员通过10多辆大马力汽车牵引,翻越十几公里山路将其安全运抵基地。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这艘核潜艇全部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都是自主研制的。1974年8月1日,这艘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核潜艇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03

隐姓埋名:黄旭华的30年奉献

作为核潜艇研制的关键人物,黄旭华从1958年开始就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项目之中。他不仅解决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还亲自参与深潜试验,成为中国首位随核潜艇下潜的总设计师。

黄旭华曾说:“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30年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直到30年后再相见,95岁的母亲与62岁的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

04

国之重器:核潜艇的战略意义

核潜艇是大国地位的重要象征,也是“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具有强大的隐蔽性和威慑力,能够在水下长时间航行,执行战略打击任务。中国核潜艇的发展,不仅填补了国防空白,也标志着中国水下航行器技术的重大突破。

如今,中国核潜艇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从最初的“长征一号”到现在的多型核潜艇,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凝聚了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正是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生动写照。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核潜艇事业发展的精神内核。正如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所说:“核潜艇搞出来了,人民感谢你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