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炎帝故里的千年文化传承
宝鸡:炎帝故里的千年文化传承
宝鸡,这座被誉为“炎帝故里”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书记载,炎帝出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成长于姜水流域。作为姜姓部落的首领,炎帝在这里开创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教民耕种、尝百草制医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贡献。
位于宝鸡市渭滨区常羊山上的炎帝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会汇聚于此,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对这位人文始祖的无限敬仰。
祭祀活动在象征着九五之尊的九时五十分正式开始,常羊山巅,苍松翠柏,黄色旌旗迎风飘扬,现场气氛庄严肃穆。鼓声雄浑,钟鸣悠远,击响的34通鼓声,9响钟鸣,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最高礼数,表达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炎帝的景仰和追思。在庄重的祭乐声中,主祭人敬香、民间祭祀、酒祭、乐舞告祭等典礼仪式依次进行,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传统美德。
宝鸡不仅是炎帝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周秦文明的摇篮。位于宝鸡市凤翔区的秦公一号大墓,以其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多个“之最”而闻名于世。这座先秦时期的大墓出土了35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金、石、玉、陶、铜、铁、漆木器、纺织品等,展现了先秦时期的文明成就。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整个墓室面积达5334平方米,为中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最大墓葬;墓内发现有186具殉人,是中国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出土周秦时期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葬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主椁室两侧的“木碑”是最早的木碑实物,是墓碑源头;出土了中国最早刻有通篇铭文的石罄,共有铭字180多个,依据铭文推断,墓主为秦景公嬴石。
宝鸡还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内收藏有48万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展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何尊”,这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郭晶介绍,在“何尊”所在展厅,策展团队以激光投影的沉浸式空间展示其铭文,强调“中国”二字,同时增加数字化、沉浸式互动体验,丰富展陈内容。这种创新的展陈方式,让古老的青铜器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宝鸡,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脉。从炎帝陵到秦公一号大墓,从姜子牙的传奇到周秦文明的辉煌,宝鸡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不仅有古老的陵墓和庙宇,更有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宝鸡,这座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炎帝陵到秦公一号大墓,从姜子牙的传奇到周秦文明的辉煌,宝鸡以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