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偶像崇拜:青少年价值观的新挑战
娱乐偶像崇拜:青少年价值观的新挑战
2021年,时代少年团的首张实体专辑预售仅6天就突破亿元销售额,2023年第二张专辑更是仅用不到10分钟就突破亿元。这些令人咋舌的数字背后,是无数青少年粉丝的疯狂追捧。在校园里,课间讨论偶像动态已成为学生们的日常话题,甚至有学生为了追星不惜偷拿家中钱财,与父母发生冲突。
追星低龄化:小学生已成为主力军
在北京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曾秋林老师发现,课间休息时,女生们总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自己的偶像——谁上了节目、谁发了专辑、谁要开演唱会了,有些看起来文静内向的女生,或者成绩很好的“学霸”也都参与其中。
12岁的霖霖是班里的“追星第一人”,她每月有200元零花钱,全都用来购买偶像周边商品。为了维持自己在班级追星小圈子的核心地位,霖霖不仅自学视频剪辑,还努力收集各种偶像信息。她坦言:“上补习班和做作业时,那些数字、英语都是从脑子里一下子流过去了,但追星时我好兴奋,恨不得每段字幕都仔细看两遍。”
物质化与狂热化:追星背后的畸形价值观
在追星过程中,物质化和狂热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粉丝们为了支持偶像,不惜重金购买周边商品,参与打榜投票,甚至出现高额应援活动形成不良竞争的现象。一些青少年因追星而逃课、离家出走,更有甚者采取极端行为,如轻生威胁以引起关注。
网络上,不同粉丝群体为了维护偶像形象,常常发生激烈争斗,甚至出现人肉搜索、谩骂等行为。在巴黎奥运会期间,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部分观众对陈梦发出嘘声,赛后网络上也出现了对陈梦的倒彩、造黄谣等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运动员的表现,也对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价值观偏差:从慕强到泛粉圈化
青少年通过“偶像崇拜”寻找社交位置的方式,本质上契合了偶像崇拜背后的慕强心理。心理咨询师张萌指出,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通过建立“群体亚文化”,将自己和幼童、成人区别开来;一部分青少年为了融入同伴群体,就会采取与所属群体一致的偶像崇拜行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晏青认为,泛粉圈化是指饭圈文化从原本较为固定的娱乐领域,如对影视明星、音乐偶像的追随和崇拜,逐渐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涵盖了多种文化产品、社会现象、日常生活实践,甚至包括政治领域。这种现象表明,饭圈文化不仅仅是围绕媒体内容的喜爱,它还能够影响人们对政治人物、政策或其他社会问题的情感投入和行为表现。
引导与规范:多方合力共促健康成长
面对偶像崇拜带来的挑战,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相关部门已出台政策规范粉丝文化,如2021年6月15日起,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今年9月7日,《北京日报》发文称,攻击辱骂国家运动员,4600余体育饭圈化账号被查处。
学校和家庭也应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看待偶像,避免盲目跟风。同时,媒体和平台需规范粉丝文化,遏制不良竞争,营造健康的追星氛围。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引导青少年建立更健康、理性的追星态度,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