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理性追星,警惕“饭圈思维”对青少年的侵蚀
专家提醒:理性追星,警惕“饭圈思维”对青少年的侵蚀
“追星不是洪水猛兽,但青少年要保持独立理性思考,不要被‘饭圈思维’裹挟。”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在专访中指出,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需要正确引导,避免陷入非理性的“饭圈思维”。
“饭圈思维”:从追星到失控
“饭圈思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端追星方式,它将对偶像的喜爱推向了极端,甚至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其主要表现包括:
- 高额消费:为支持偶像而进行过度消费,如购买大量专辑、周边商品,甚至借贷消费。
- 投票打榜:在各大平台为偶像投票,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刷票。
- 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上对其他粉丝群体或批评者进行辱骂、造谣、人肉搜索等。
- 侵犯隐私:围堵酒店、机场,非法获取艺人个人信息。
- 制造对立:在公共场合或网络上挑起与其他粉丝群体的冲突。
这种极端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威胁。根据最新调查显示,42.2%的中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追星,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超过3年,六成以上中学生参与过打榜投票。这些数据反映出“饭圈思维”正在向低龄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理性追星:从盲目到成长
理性追星与“饭圈思维”有着本质区别。真正的追星应该是:
- 欣赏而非崇拜:关注偶像的艺术成就和个人品质,而非盲目崇拜。
- 独立思考: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群体情绪左右。
- 适度消费:在经济能力范围内支持偶像,不进行过度消费。
- 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不进行网络暴力或人身攻击。
在体育领域,理性追星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在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领队就曾表示:“希望球迷能正确面对赛场上的输赢,更多关注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无惧困难挑战的勇气。”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对运动员的尊重,也展现了体育精神的真谛。
引导青少年:从家庭到社会
面对“饭圈思维”的蔓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引导青少年的责任。
家庭教育: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追星动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多元兴趣,避免过度沉迷单一爱好。
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追星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支持: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报道明星的正能量事迹。公众人物也应承担社会责任,以良好的形象影响青少年。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饭圈”乱象的监管,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建立健康追星文化
理性追星不仅能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还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它鼓励青少年:
- 学习积极品质:从偶像身上汲取正能量,如勤奋、坚持、善良等。
- 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提升个人的审美水平。
- 建立社交网络: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与同龄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 实现自我成长:将对偶像的 admiration 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正如徐凯文所说,追星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兴趣与现实生活。我们应当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理性的追星环境,让他们在追星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不是被“饭圈思维”所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