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行教你如何避开不良贷款雷区
农商行教你如何避开不良贷款雷区
农村商业银行(简称“农商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面对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农商行在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制度建设:构建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农商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体系,涵盖贷款准入、审批、监测和不良资产处置等多个环节。以衢江农商银行为例,该行通过以下措施强化风险管控:
严格把控贷款准入:建立零起点审查中心和放款中心,实现办贷、审查、出账分离;实行支行贷款集体审议制度,由总行风控部门提前介入监督。
全流程风险管理:建立潜在风险排查机制,按季开展风险排查,逐户制定化解方案;成立全事业部制的清非中心,集中力量化解不良资产。
差异化授权机制:根据“八大项十三个指标”建立客户经理风险画像机制,实施差异化授权,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
科技赋能: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农商行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效率。例如:
大数据信用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多维度数据,包括交易记录、消费行为等,实现精准信用评估。
移动支付与智能服务:推广移动支付应用,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加强资金流向监测;开发智能客服机器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数字化平台,优化用户体验,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客户教育: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农商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客户风险教育,帮助客户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南县农商银行的做法颇具代表性:
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员工观看廉政教育片《镜鉴》,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党纪知识测试:定期组织党员参加党纪知识测试,强化纪律意识。
廉洁文化教育:开展“运河精神”主题教育,学习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政策支持:构建多方联动风险防控体系
政府政策支持为农商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
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国家对农商行涉农贷款业务给予税收减免,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风险补偿机制:地方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符合条件的贷款给予风险补偿。
政银合作: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共享和风险监测。
实践案例:兰考农商行的创新探索
兰考作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试验区,其农商行在防范不良贷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农村金融服务站:建立覆盖全县的农村金融服务站网络,发挥本地优势收集贷款需求。
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贷款需求统一收集和管理。
科技与人力结合:利用金融科技提升贷款审批效率,同时发挥金融协管员作用,加强贷中风险监测。
政银合作模式:与政府合作,对符合条件的农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降低银行风险。
通过上述措施,兰考农商行不仅有效控制了不良贷款率,还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结语
农商行在转型过程中,通过制度建设、科技赋能、客户教育和政银合作等多维度措施,构建了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些经验不仅提升了农商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也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农商行将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