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宅改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浙江宅改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浙江省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持续领跑全国,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利用难题,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引领:浙江模式的多元探索
在浙江,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多种宅基地制度改革新模式。
杭州市创新推出“共享村居”模式,通过制定《杭州市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实施意见》等政策,为闲置农房盘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杭州还建立了闲置农房数字化流转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资源有效对接。
丽水市则大胆尝试微小宅地出让试点,将土地分割成178-336平方米的小地块,面向个人买家拍卖。虽然该试点因超低密度规划而被叫停,但这一探索为后续政策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
诸暨市简化确权程序,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泰顺县则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宅基地的流转和利用。
成效显著:闲置资源变身致富新引擎
改革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据统计,近三年杭州市通过“共享村居”模式,新增盘活利用闲置农房2.5万余宗、面积达390万平方米,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近10亿元。
在丽水,尽管微小宅地试点被叫停,但其创新理念已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体对“归园田居”生活方式的向往,也为中小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挑战犹存:改革路上的坎坷与突破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 政策执行和管理难度较大。例如,丽水的微小宅地试点就因超低密度规划而被叫停。
- 产权权属界定不清晰,私人地权与公共资源之间存在矛盾。
- 农民对改革存在顾虑,担心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会影响自身权益。
- 部分试点项目因各种原因未能持续,如杭州的“共享村居”模式虽成效显著,但其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展望未来:稳慎推进中的新期待
浙江省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望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霞所言,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建立有法可依、权属清晰、管理规范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同时保障农民宅基地的合法权益,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在稳慎推进的原则下,浙江的探索仍在继续,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片改革热土上将诞生更多创新实践,为全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浙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