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余华莫言共话北师大文学传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余华莫言共话北师大文学传承

引用
百度
10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9%E5%8D%8E/6935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30A06OJU00
3.
https://www.kemingbaike.com/baike/2024101267261.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AB%E8%A8%80
5.
https://wxy.bnu.edu.cn/syjdt/acee4002d8d1403ca44f0e8f23397690.html
6.
https://wxy.bnu.edu.cn/szdw/zgxddwxyjs/200233.html
7.
https://wxy.bnu.edu.cn/xygk/xyjj/index.html
8.
https://m.qidian.com/ask/qbpdyensken
9.
https://wxy.bnu.edu.cn/szdw/wxczyjs/b22b9df1973e4183b39d1ed5072c382b.html
10.
https://wxy.bnu.edu.cn/szdw/zgxddwxyjs/200226.html

近日,著名作家余华和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传承的对话。两位作家不仅分享了自己在北师大的求学经历,还深入探讨了文学创作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北师大在文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厚底蕴。

01

余华和莫言的北师大情缘

余华和莫言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且都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余华于1987年进入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讲习班,七月返回海盐,同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并获得突破性进展,该小说主要写十八岁的“我”,在父亲鼓励下开始的一段标志成年的旅行,少年带着友善和期待上路,却不得不面对欺诈和罪恶,通过“我”的遭遇反映现实世界的残酷、冷漠,情节充满荒诞性。这个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一种新艺术观点的初步确立。紧接着余华又发表了《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同时又在另一文学刊物《收获》上连续发表了《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从此开始确立自己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这些作品以对“暴力”的极度渲染震动文坛。1987年也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余华年”。

莫言则在198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硕士学位。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以大胆新奇的写作风格著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02

文学传承的对话

在对话中,余华和莫言分享了自己在北师大的求学经历。余华回忆起在鲁迅文学院的学习时光,他表示,那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莫言则谈到,北师大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作平台,使他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两位作家还探讨了文学传承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文学传承不仅仅是对经典作品的继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余华表示,文学传承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莫言则强调,文学创作应该植根于本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03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于2012年,莫言担任中心主任。该中心致力于推动文学交流和人才培养,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进行讲座和交流。此外,中心还举办青年文学之星评选活动,旨在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

04

文学传承与创新

余华和莫言的作品都体现了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尊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作品,则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传说,创造出独特的文学风格。

通过这场对话,余华和莫言不仅展现了北师大在文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更强调了文学传承的重要性。他们表示,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推动国家文学传承和创新,为人类文明作出独特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