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动驾驶公交:智能交通新引擎
北京自动驾驶公交:智能交通新引擎
2024年6月,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将完成3.0阶段任务,扩至包含通州、顺义在内的600平方公里。届时,北京将成为全球首个在如此大范围内实现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的城市。
规模化应用:从测试到商用的跨越
自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建成16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累计部署车辆超过800台。目前,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小巴、无人接驳车等8种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汽车已悄然“驶”入市民生活。
在大兴国际机场,乘客可以通过手机预约自动驾驶“出租车”,享受从亦庄到机场的全程自动驾驶接驳服务。这条路线全程约50公里,其中40公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小马智行的技术人员表示,这款自动驾驶汽车已经积累了300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周边开通了自动驾驶小巴接驳服务。从地铁站到场馆的“最后一公里”,自动驾驶小巴通过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实现了360度无死角感知和厘米级定位精度。截至3月19日,已有5000多人次体验了这项服务。
交通改善:从“最后一公里”到全程优化
自动驾驶公交不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更在整体交通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京亦庄,自动驾驶小巴专线为人大附中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校区间通勤服务,有效缓解了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
自动驾驶公交的精准调度和智能路线规划,使得车辆能够避开拥堵路段,选择最优行驶路线。据统计,自动驾驶公交的平均准点率比传统公交提高了20%,乘客等待时间减少了30%。
产业带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北京正在构建涵盖整车制造、传感器研发、软件算法、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将超14万亿元。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示范区将加快部署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实现大兴机场与更多区域连通。同时,也将拓展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运行范围,持续推动高速路、城市快速路道路测试场景。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25年4月1日起,《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运营等环节的管理要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北京市人大代表、台盟东城区委主委陈小兵建议,在注重安全的前提下,逐次扩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冬妮则建议,在全市开展自动配送应用示范行动,打造国内首个支持多区域全场景自动配送应用标杆城市。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北京自动驾驶公交正从“先行先试”走向“规模商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选择,更为城市交通管理和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首都,北京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交通建设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