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拍黄瓜”被罚5万:行政执法如何把握“度”?
“刀拍黄瓜”被罚5万:行政执法如何把握“度”?
“刀拍黄瓜”这道常见的凉菜,最近却引发了一场关于行政执法是否合理的热议。
从34元到5万元:一盘“天价”黄瓜引发的争议
2022年5月,广东某县一家餐饮店因在外卖平台销售“刀拍黄瓜”被举报。经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核查,该店通过外卖平台超经营许可范围销售“刀拍黄瓜”菜品17份,销售收入204元,获利34元。2022年6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餐饮店作出没收违法所得34元并处罚款50000元的行政处罚。
这一处罚决定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公众质疑:销售一份普通的“刀拍黄瓜”真的需要承担如此高昂的罚款吗?这种处罚是否过于严厉?
“过罚相当”: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
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然而,在这起案件中,34元的违法所得与5万元的罚款之间显然存在巨大差距,引发了对“过罚相当”原则的讨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三乱”行为对营商环境和公众预期的影响是巨大的。多部门针对“三乱”现象表态,意味着中央层面非常重视和认真对待这种现象。
类似案例频发:行政执法需规范
这并非个案。在浙江宁波,一家企业在施工现场未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导致施工车辆带泥上路,被当地综合执法局处以罚款4万元。而在其他相同违法行为案件中,一般只处以1万元至2万元的行政处罚,存在明显的“过罚不当”情况。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年过七旬的个体经营户曾某因销售1瓶价格为78元的过期葡萄酒被罚款5万元。最高检通过抗诉、公开听证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撤销了这一不合理的行政处罚。
政策导向:规范执法,保护市场主体
面对此类行政执法争议,中央和相关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二不能”: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表示,要坚决遏制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行为。
各地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本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机构,也在积极更新工作理念,通过日常监督、专项监督、重点监督等方式,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例如,江苏省某区司法局对街道执法中普遍存在的审批流程不规范、事实认定不清、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依法实施监督;河北省某市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在案卷评查时,发现行政处罚决定存在问题,及时督促县政府对镇政府的决定进行监督。
平衡严格执法与保护小微企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平衡严格执法与保护小微企业生存发展,成为行政执法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指出,针对“小过重罚”“同案不同罚”等“过罚不当”问题,检察机关下一步将突出加强对此类监管执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主动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审批部门等的协同联动,互通信息,对行政执法中的规则缺失、方法缺陷等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检察建议、情况反映等形式助推行政机关完善相关制度,推动行政处罚裁量规范统一。
这起“刀拍黄瓜”行政处罚案件,最终以撤销原行政处罚决定告终。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执法案例,更折射出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何在维护市场秩序与保护小微企业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将是未来行政执法改革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