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手机地震预警新突破:手机变身监测仪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手机地震预警新突破:手机变身监测仪
2024年12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布了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手机不仅能接收地震预警,还能作为地震监测仪。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地震预警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创新技术原理
地震预警的关键在于利用地震波与电磁波的速度差。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P波(压缩波)和S波(剪切波)。P波传播速度约为每秒4-6公里,而S波的传播速度更慢。相比之下,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高达每秒30万公里。通过监测P波并利用电磁波传输预警信息,可以在更具破坏性的S波到达前发出预警。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通过遍布四川各地的2246个地震监测站实时监控地震活动。一旦监测到地震,台站会立即将信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再由处理中心进行分发。这一过程在“眨眼”的功夫就能完成,2022年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时,系统仅用6.2秒就成功发出了预警信息。
广泛的应用效果
该技术已覆盖中国31个省市区,服务6.6亿人口。自2011年起,系统已连续预警81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触达用户,包括手机、电视、广播、“大喇叭”等,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用户可以根据预警信息中的震级、震源深度、预计烈度等数据判断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预警等级分为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其中红色和橙色属于灾害性地震预警,需要立即采取避险行动。
未来发展前景
这项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走出了国门。2019年,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采用该技术建设印尼地震预警网。这标志着中国“四川智造”地震预警技术继2015年出口尼泊尔后,再次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地震波不以国界为限,地震预警技术也要走出国门、跨越国界,更好地服务全球地震减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提供地震预警服务,为全人类的地震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