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必吃:威海胶东海鲜饺子
冬至必吃:威海胶东海鲜饺子
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仪式感的节气之一。在这个寒冷的时节,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俗,这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一个善举。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这天看到许多穷苦百姓因寒冷而冻伤耳朵,便用羊肉和驱寒药材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发给百姓食用。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热汤,身体暖和起来,耳朵也逐渐痊愈。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举,后人便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吃饺子,以期驱寒保暖,预防冻伤。
在北方,饺子成为了冬至必备的美食;而在南方,虽然冬至习俗各异,但吃饺子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共庆冬至的重要方式。饺子,寓意着团圆和美好。在冬至这个特殊的时刻,家家户户围坐在餐桌前,包饺子、话家常,其乐融融。饺子形状各异,有的像元宝,寓意财源滚滚;有的像月牙,象征幸福美满。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全家老小齐动手,共同传承着这份温暖的习俗。
在山东威海,这个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被赋予了更多海洋的味道。胶东海鲜饺子,尤其是鲅鱼饺子,成为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威海的鲅鱼饺子,选用新鲜的鲅鱼为主料。外地人或许会唏嘘:这么大块好肉的鲅鱼,弄碎了吃多可惜,就好比用龙虾打虾滑,这不是暴殄天物吗?然而,只要吃上一口鲅鱼饺子,这种疑虑就会瞬间消失。鲅鱼饺子的肉很嫩,可用刀剔,也可用勺子把鱼肉从鱼皮上刮下,因为这种鱼肉极其细嫩,稍一拨弄就变成了鱼肉蓉。接下来请出饺子馅儿里的黄金配角——一小块肥膘肉。把洁白的鲅鱼肉连同剁好的肥膘充分搅拌,再陆续加葱姜水。
春天的鲅鱼肉最适合与第一茬儿韭菜搭配。碎韭菜加入肉馅,加盐用力搅拌,充分融合后包裹严实,就可以准备下锅了。鲅鱼比其他肉馅更容易熟,五分钟即可出锅,煮太久会变柴。趁热咬破薄而透明的面皮,露出白嫩多汁的鱼肉,细细一嚼,汁水鲜甜四溢。鲜香冲入口腔,肉糜绵软肥厚,肥膘肉的荤香不但没有压制海鲜味,反而让味道更鲜甜。韭菜味道裹挟着鲅鱼的鲜香与肥肉的荤香,让味道体验更上一层楼。
这种奇葩饺子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当年的烟台滨海,人们打鱼为生,很少从事耕种,因此造成了“鱼比面贱”“面比鱼贵”。但是,作为华夏儿女,逢年过节怎么能不吃饺子? 于是乎烟台人民绞尽脑汁,便开始盘算:如何最小限度地消耗面粉,且能做出好吃的饺子?这样的情境下,超大馅儿鲅鱼饺子产生了。
巴掌大的水饺可能只在网上看过。现在,元宝鲜上新了单只长可达10厘米、重可达250克的超大鲅鱼饺子,是鲅鱼饺子界的扛把子,比有些人的脸还大。狠狠咬上一口馅,吃着吃着早已忘记:自己吃的是饺子,还是“包子”呢?
除了鲅鱼饺子,威海还有许多其他的海鲜美食。比如用新鲜海螃蟹制成的石岛蟹酱,2019年被列入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用蠓子虾为原料腌制的蠓子虾酱,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美食共同构成了威海独特的饮食文化。
冬至吃饺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张仲景,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切期盼。在这一天,全家人一起包饺子,象征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而吃饺子,则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躲避严寒,迎接春天的到来。
如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那份来自家的温暖。冬至,饺子飘香。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珍惜与家人的相聚时光,共同传承这份古老的习俗。在品尝饺子的同时,也让我们铭记张仲景的仁爱精神,将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岁月流转,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历久弥新。在这一天,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忙碌,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愿这份温暖如饺子一般,驱散严寒,带来幸福与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