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千古奇丐武训:从北宋街头到正史留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千古奇丐武训:从北宋街头到正史留名

引用
百度
7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6%E8%AE%AD/1105175
2.
https://www.sohu.com/a/810144702_121161321
3.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4/0604/c40531-40249671.html
4.
https://m.szhgh.com/Article/red-china/mzd/pingshu/2024-03-11/348189.html
5.
https://dyzj.one/vod/61943.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A6%E5%88%99%E5%A4%A9
7.
https://www.baike.com/wikiid/6270690396724574988

在北宋繁华的汴梁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为了一碗饭而四处奔波,而是手持一根竹竿,上面挂着一块写有“兴办义学”字样的布条,口中唱着自己编的歌谣:“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这位乞丐就是武训,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01

从乞丐到教育家

武训,原名武七,1838年出生于山东堂邑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丧父后,他开始以乞讨为生。14岁时,他到地主家当佣工,却因不识字而被雇主欺骗,3年工钱被赖掉。这次经历让武训深深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他决心要让更多的穷孩子有书可读。

20岁时,武训正式开始了他的乞讨生涯,但他的目标与众不同。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兴办义学。他白天乞讨,晚上纺线绩麻,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攒下来。为了多赚些钱,他还学会了表演杂耍,甚至吃毛虫蛇蝎来取赏钱。他把自己打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只为了能多得到一些施舍。

02

艰辛的创业之路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武训终于积攒了一笔可观的资金。他开始置办学田,到光绪十四年(1888)时,他已经拥有230余亩土地。这一年,他在堂邑县柳林镇创办了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武训对老师和学生都要求严格。他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训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随后,他又在馆陶县和临清县创办了第二所和第三所义学。为了兴办义学,武训一生未娶,不置家产,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03

争议与评价

武训的义举感动了很多人,山东巡抚张曜为他赐名“武训”,并奏请光绪帝颁赐“乐善好施”的匾额。他去世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

然而,对武训的评价并非一面倒的赞誉。1951年,毛泽东在批判电影《武训传》时指出,影片混淆了革命与改良,把武训塑造成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物,脱离了历史的真实。毛泽东认为,武训的行乞兴学虽然体现了个人的善良和坚韧,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教育不公。

04

历史的启示

武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在最底层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他人带来希望。他的行为超越了个人的生存需求,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彻底改变社会不公的。真正的教育公平需要制度的保障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武训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但我们也应该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能否为教育公平做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能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不只是依靠个别善人的施舍?这些问题,或许才是武训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