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巧治掌骨骨折:技术要点与临床应用
克氏针巧治掌骨骨折:技术要点与临床应用
掌骨骨折是手部最常见的损伤之一,约占所有手部骨折的36%~42%。其中,第五掌骨骨折最为常见,多见于年轻男性患者。克氏针作为骨科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因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对肌腱干扰小等优势,在掌骨骨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克氏针固定技术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克氏针固定方式主要包括顺行固定、逆行固定、横行固定和骨水泥封闭经皮克氏针外固定支架固定等。
顺行克氏针固定
顺行克氏针髓内固定是治疗掌骨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手术时,医生会在掌骨基底部做切口,注意保护背侧伸肌腱。在掌骨基底部中心处进行开口,单枚克氏针固定时通常选择2.0mm规格,双枚克氏针固定时则选择1.5或1.2mm规格。为确保固定效果,需要对克氏针进行预弯处理,即在克氏针远端1cm处折弯成10°~20°,近端在同一方向折弯90°~100°。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克氏针的徒手操作,还能在跨越骨折线后通过旋转克氏针实现复位。
逆行克氏针固定
逆行克氏针固定通常采用两枚或两枚以上克氏针进行交叉固定,这种固定方式操作简单且稳定性好,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手术时,医生会在掌指关节屈曲位,经皮从掌骨头两侧进针,经过掌骨颈、骨折部位固定至掌骨干部或基底部。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对掌骨关节面造成一定损伤并影响掌指关节活动,但其固定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横行克氏针固定
横行克氏针固定首先需要对掌骨骨折处进行复位,纠正旋转短缩畸形。然后在骨折处近端和远端分别穿入一枚或多枚克氏针,确保克氏针穿透相邻掌骨的双侧皮质,以相邻掌骨为外架维持骨折端稳定。这种固定方式不跨越关节,不会限制掌指关节活动,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实际应用中,横行固定常与交叉固定联合使用,以增强固定效果。
骨水泥封闭经皮克氏针外固定支架固定
这种固定方式结合了克氏针固定和外固定支架的优点。首先,医生会使用多枚克氏针进行横行或斜行固定,然后将所有克氏针在距离皮肤约1.5cm处折弯,形成交错编织的长方体网架结构。接下来,调制骨水泥,在其不粘手套时将其包裹在克氏针网架上,确保立体网架无外露且骨水泥距离皮肤约5mm。这种方法能够显著增强克氏针固定的牢靠性,但存在针道感染风险,可能影响手部外观,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不便。
临床应用实例
第五掌骨颈骨折
第五掌骨颈骨折,也被称为“拳击手骨折”,是最常见的掌骨骨折类型。对于旋转移位超过5°或缩短超过6mm的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顺行、逆行或横行克氏针固定。例如,对于一位32岁男性患者,医生采用闭合复位逆行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儿童掌骨骨折
儿童掌骨骨折的治疗需要特别考虑生长发育因素。克氏针固定因其对骨骺影响小、操作方便而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例如,一位7岁男童因左手第一掌骨骨折,医生采用闭合复位横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未影响手部功能发育。
治疗效果与并发症
克氏针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总体令人满意。患者通常能够实现解剖复位,恢复手部功能。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针道感染、固定物松动等。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2017年至2021年499例孤立性掌骨骨折手术病例,结果显示早期非计划再手术率为8.0%,其中7例患者需要翻修骨折手术,33例患者需要移除有症状的固定物。再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掌骨干骨折的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其他骨折部位。
总结与展望
克氏针作为骨科手术中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在掌骨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主要优点包括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对肌腱干扰小等。然而,克氏针固定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针道感染风险、固定物松动等。未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克氏针在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优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