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确认魏家崖遗址为秦文公都邑“汧渭之会”
考古确认魏家崖遗址为秦文公都邑“汧渭之会”
经过三年持续发掘,考古队基本确认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魏家崖遗址就是秦文公营建的都邑“汧渭之会”。这一发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关于“汧渭之会”具体位置的历史谜题,对研究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魏家崖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地处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东夹角,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年代从龙山时期延续至汉代,其中以春秋时期秦文化为主。
据史料记载,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年)营建“汧渭之会”,至秦宪公二年迁都平阳,作为秦国都城近50年。两千多年来,“汧渭之会”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成为千古之谜。
图:魏家崖遗址
2014年,魏家崖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一座春秋早期的墓葬,该墓陪葬铜器组合为鼎、簋、壶、盉,器形为秦式风格,引起考古专家关注。2021年,西北大学教授梁云带队对遗址再次调查,在陈家崖村北、引渭渠南侧发现城墙遗迹。
自2022年起,由西北大学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所、陈仓区博物馆五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由梁云担任领队,对魏家崖遗址展开持续发掘工作。
三年期间,考古队在魏家崖遗址布设了11个发掘点,发现城址、城外围沟、墓葬、车马坑、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废料坑等遗存。
据介绍,发现的城址为春秋早期城址,其平面呈西北—东南向的长方(条)形,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内普遍分布春秋时期文化层,城外不见文化层。在城址北墙以外500米处发现一道东西向的长度超过400米长围沟,年代属周—汉代,内有多层淤土,可能是分洪泄洪的沟渠。
图:出土的铜容器组合
墓葬在城内、外均有分布,共发掘西周墓葬36座、春秋秦墓26座、战国秦墓11座、汉代墓葬7座。其中,春秋秦墓均东西向,死者头向西,多有殉狗。小型墓的葬式多为屈肢,较大型墓多为直肢,或带壁龛,龛内殉人。已发掘未盗的铜器墓6座,包括五鼎墓4座,三鼎墓2座,年代均属春秋早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魏家崖考古队领队梁云表示,从遗址位置、面积、年代,城址、建筑基址、高等级秦贵族墓、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遗存,以及往年的发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这对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