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斯干》里的蛇:吉祥还是凶兆?
《诗经·斯干》里的蛇:吉祥还是凶兆?
“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这句出自《诗经·斯干》的诗句,揭示了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意义。在探讨这一象征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个与蛇相关的古老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秋神蓐收的形象颇为独特:他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记载,蓐收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而他耳朵上的蛇则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这种将蛇与生育、繁衍联系在一起的观念,在《诗经·斯干》中得到了体现。“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味着梦见蛇是女子将要得到吉祥的征兆,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蛇的崇拜与敬畏。
蛇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早在先秦时期,屈原就在《离骚》中写道:“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这里的“委蛇”一词,将云旗的舒卷比作蛇行,展现了蛇灵动婉转的特质。到了宋代,诗人丁谓进一步将蛇与龙的灵气相联系,认为蛇具有变幻成龙的潜质,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人对蛇的神秘性和灵性的认知。
除了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滇国的青铜器艺术中,蛇的形象频繁出现,展现了其在宗教祭祀中的重要地位。例如,西汉四人缚牛铜扣饰中,柱子顶端盘绕的巨蛇;西汉三水鸟铜扣饰中,水鸟足下踩踏的两条蛇;以及著名的“滇王之印”上蛇形的印钮,都体现了蛇在古滇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蛇还以其灵活迅疾的形态,成为诗人笔下最常用的比拟和夸张的意象。辛弃疾常以“龙蛇”比喻书法笔势之迅猛,他写“苦无丝竹衔杯乐,却看龙蛇落笔忙”(《鹧鸪天·席上吴子似诸友见和再用韵答之》),再如“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苏轼在看到雨过天晴后闪过的电光时,便会以“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来描绘自然奇观与灵蛇跃动之态间的某种关联。
此外,蛇亦可为壮观场景的点缀。最著名的就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便是以蛇的蜿蜒流动之态,赋予雪景奇丽的艺术风采。
综上所述,《诗经·斯干》中的“维虺维蛇”不仅象征着女子之祥,更折射出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寓意。从吉祥的象征到智慧的化身,从宗教祭祀的神圣符号到诗词歌赋中的灵动意象,蛇的形象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古人对这一神秘生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