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力推大数据防骗新招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力推大数据防骗新招
2024年4月至11月,公安部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此次行动中,公安机关先后发起全国集群战役40余次,依法立案查处保险诈骗犯罪案件1400余起,打掉职业化犯罪团伙300余个,涉案金额累计15亿余元,有效净化了保险市场生态。
这一显著成效的背后,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有力支撑。在专项打击工作中,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反保险欺诈信息平台和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等智能工具,融合公安警务资源,显著提升疑点筛查、欺诈定位、资金追查的准确率。据统计,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累计移送可疑线索1.2万余条。
为进一步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反保险欺诈领域的应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2024年6月发布《关于保险行业积极开展反保险欺诈工作的倡议书》,号召全体会员单位强化数据赋能,着力打造反保险欺诈的新质战斗力。
倡议书中提出,各会员单位要加强反保险欺诈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分析各类保险数据,及时发现异常,促进保险科技在反保险欺诈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要推动大数据赋能反保险欺诈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识别和预防欺诈行为,对重大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在具体实践中,保险公司通过构建复杂网络图,分析投保人、医疗机构等各方关系,能够发现潜在的欺诈模式。例如,在车险领域,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理赔模式,如频繁出险的车辆或驾驶员、同一事故涉及多个理赔案件等。在健康险领域,通过分析医疗数据和历史理赔记录,可以识别出虚假医疗发票或过度治疗等欺诈行为。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反欺诈效率,还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精准识别高风险客户和业务,保险公司可以优化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大数据分析还能帮助保险公司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然而,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保险公司需要在合规的前提下收集和使用客户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其次是技术人才短缺。保险公司需要培养或引进具备数据分析和保险业务双重背景的专业人才。此外,数据孤岛问题也亟待解决。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与外部数据源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总体来看,大数据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反欺诈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大数据将在防范保险欺诈、提升行业效率、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保险公司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加强跨部门协作,共同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的保险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