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八一三战役背后的真相揭秘
淞沪会战:八一三战役背后的真相揭秘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随后的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事变后主动反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也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的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于8月13日进攻上海闸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次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态将会一战。这标志着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由华北地区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日本时为列强,开始全国动员进入全面战争。日本大增公债发行,并发起全国「消费节约运动」。
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在南方又集中兵力约28万人,陆海空三军联合猛烈进攻上海、南京地区。上海是中国当时首都南京门户,又是中国经济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国民政府在此地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前线官兵表现英勇作战精神,在日本军猛烈炮火下牺牲巨大。日本军原以为战役很快结束,梦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没料到在上海地区战争持续三个月。
淞沪会战的过程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日本内阁亦于17日决定:“放弃以前所采取的不扩大方针,筹划战时形势下所需要的各种对策。”日本组建以第3师团、第11师团为基干的上海派遣军,任命陆军大将松井石根为司令官,开赴上海作战。
8月23日凌晨,日军第3、11两师团,分别从吴淞、川沙强行登陆,使淞沪战场局势趋于严峻。中国方面增调陈诚第15集团军守备长江南岸。中日两军在宝山、月浦、罗店、浏河一线反复争夺、苦战。中国军队终因日军增援、炮火猛烈,于9月中旬退守上海北站、江湾、杨家宅、罗店西南至施相公庙一线。
自9月中旬起,日军陆续有第9、第13、第101师团及重藤支队等抵达淞沪战场,中国军队损失过大,被迫转入防御。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
在淞沪会战的最艰难阶段,10月26日,日军攻占大场、庙行,企图合围中国守军。面对巨大伤亡,中国政府决定陆续撤退。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受命率400余孤军驻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敌人,四行守军号称800人,史称“八百壮士”。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四昼夜,击退了日军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谢晋元说:“只要还有一人活着,这个仓库就不能让敌人占领。这是我们最后的阵地,是我们的坟墓!”
与此同时,上海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四行仓库,支持壮士们抗击日军。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八百壮士”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这次英勇作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被国际社会誉为奇迹。
双方力量对比
中国军队投入约750,000人,拥有180架战机和17辆战车;日军投入约350,000人,拥有500架战机、300辆坦克和130艘军舰。从装备和兵力上看,日军占据明显优势。
淞沪会战的结果
11月5日拂晓开始,日军第10军之第6、第18师团及国崎支队,于强大炮火的配合下,由杭州湾北岸之全公亭、金山卫、漕泾等处登陆,并分路直扑松江,致使淞沪守军腹背受敌。其后,日军第114师团又于11月9日开始从金山卫西面实施登陆,直扑嘉兴。11月8日,第三战区发布了转移命令,中央作战军开始向青浦、白鹤港之线转移,左右两翼向吴福线阵地转移,由左翼作战军先掩护右翼作战军撤退。11日晚,在南市及浦东担任掩护的守军最后撤离。12日,上海失陷。
上海的失陷,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又预示着日军大举西进,进犯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的开始。
淞沪会战的意义
淞沪会战虽然以中国军队的撤退告终,但这场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战略意义: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迫使日军不断增兵,消耗了其有生力量,为后续的持久抗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精神意义: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展现出的英勇抵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特别是“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国际影响:淞沪会战的激烈程度和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创造了条件。
战术启示:淞沪会战暴露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不足,也为中国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场军事战役,更是一段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血战中,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