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推荐:抑郁症最新疗法大揭秘
JAMA子刊推荐:抑郁症最新疗法大揭秘
2024年7月,JAMA子刊发表了一篇关于成人抑郁症管理的综述,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权威指南。这篇综述结合了《抑郁症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全面介绍了抑郁症的前沿治疗进展。
抑郁症治疗现状
抑郁症(MDD)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已成为全球不同国家伤残调整生命年十大病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据统计,中国人群抑郁症现患病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3.3%。在美国,男性抑郁症年患病率约为7%,女性约为10.4%。抑郁症的治疗目标是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止复发。
一线治疗策略
抑郁症的一线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心理治疗、抗抑郁药或二者联合治疗。具体选择取决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对治疗方式的接受度。
轻度抑郁患者
对于轻度抑郁患者(PHQ-9评分<10分),心理治疗可获得中等程度的益处,采用心理干预的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通常无需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常用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认知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激活、人际心理治疗、问题-解决治疗、短期动力心理学治疗、基于正念的疗法等。
中度抑郁患者
中度抑郁患者(PHQ-9评分10~14分)则推荐使用抗抑郁药或特定心理干预作为一线治疗策略,且更推荐联合用药策略。
中重度或重度抑郁患者
中重度或重度抑郁患者(PHQ-9评分≥15分)需要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联合策略。
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等新型抗抑郁药是常用选择。一项纳入522项临床随机试验的系统综述和网络荟萃分析报告显示,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伏硫西汀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概率比其他抗抑郁药更低。对比21种常用抗抑郁药后,研究人员发现,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在疗效和患者可接受性方面均表现更好。
二线和三线治疗策略
超过半数的患者在采取抗抑郁药和/或心理治疗后,病情并未出现显著改善。有研究显示,对社区患者开展的抑郁症治疗中,仅有40%45%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的第23个月内可起效,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治疗不充分的问题。
二线治疗策略
在标准推荐治疗剂量范围内治疗4周后,患者病情无任何改善,则需要考虑二线治疗策略。若最初仅采用心理干预,治疗无效后可考虑增加药物治疗;若最初仅采用药物治疗,可以考虑增加心理干预、改变药物或增加第二种治疗药物。
三线治疗策略
对于二线治疗仍无效的患者,建议采用三线治疗策略,包括二线替代药物、经颅磁刺激、艾司氯胺酮鼻喷剂、电休克治疗等。对于首次抑郁发作且治疗期间初始药物起效至少6个月的患者,可以在23个月的时间内逐渐减药,直至停药。一线心理干预效果良好的患者,临床医生可逐渐减少随访次数,在46个月内停止治疗也是合理的。
新型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2024年JAMA Psychiatry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还探讨了光疗作为青少年重度抑郁症住院治疗的辅助手段。研究发现,虽然光疗没有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但也没有增加不良事件,提示其作为辅助治疗的可能性。
未来方向
2024年神经精神疾病研究十大进展中,抑郁症相关的重要发现是关于前额叶-纹状体突显网络的扩展。研究揭示了抑郁症患者脑网络的双重病理特征,为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