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如何破解品牌困境?
五常大米:如何破解品牌困境?
“五常大米”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大米品牌之一,近年来却频频陷入品牌困境。假冒伪劣、品种退化、品牌经营难题等问题,正考验着这个有着“千年水稻,百年贡米”美誉的地标农产品。
假冒伪劣:品牌最大的威胁
走进超市,各种标榜“五常”、“稻花香”的大米包装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些看似正宗的五常大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假冒产品。
据调查,网上销售的五常大米中,超过60%的产品存在虚标产地的情况。2021年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涉及五常大米的侵权案件高达150余起。假冒产品不仅通过直接贴标的方式冒充,更有甚者将少量的真正五常大米混入大量低价普通大米中,企图鱼目混珠。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假冒产品配备了伪造的生产证明和检验证书,甚至通过虚假广告、伪造产地证明等手段,将假冒的五常大米推向市场。尽管政府已经加大了打击力度,但仍有部分商家在逃避监管的缝隙中生存。
品种退化:品质保证的隐忧
五常大米最优质的品种是五优稻4号,俗称“稻花香2号”。这个品种由田永泰于2000年从五优稻1号的自然变异株中选出,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然而,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打着五常大米旗号的产品,很多并非正宗的稻花香2号。据统计,全国在种植的水稻品种多达5400多种,而真正能代表五常大米的只有五优稻4号这一种。
品种的混乱不仅影响了五常大米的整体品质,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普通消费者很难仅凭外观和口感来判断五常大米的真伪,即使具备了一定的鉴别能力,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五常大米产品,也往往难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品牌经营:转型中的阵痛
五常大米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大品牌如十月稻田、金龙鱼等凭借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个体农户尝试通过电商直销,但面临激烈竞争。
数据显示,2022年出现了罕见的新米陈米的价格倒挂现象。五常大米虽然不愁卖,但个体农户实际利润并不高。种植成本高、出米率低(一般为50%,普通稻米可达70%)、人工费用上涨等因素,都压缩了农户的利润空间。
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越来越多的源头产业带农户开始绕过中间渠道,直接在电商渠道上售卖。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五常大米在电商渠道每年以200%左右的速度增长。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价格战和无序竞争的问题。
破解之道:多方发力共护品牌
面对品牌困境,五常市政府和相关企业正在积极应对。五常市推出了防伪溯源系统,采用“三确一检一码”创新模式,实现对五常大米的全程可视化追踪。然而,要彻底解决五常大米市场问题,还需从源头把控品质,提高消费者辨别能力,并利用技术手段保驾护航。
在品牌建设方面,五常大米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目前,五常大米已出口至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年出口量达数万吨。但与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相比,五常大米的品牌价值仍有提升空间。
未来,五常大米应继续加强品牌保护,提升产品质量,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科技创新和品牌营销,让“五常大米”这张中国农业的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