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退坡倒逼创新,可再生能源产业加速转型
补贴退坡倒逼创新,可再生能源产业加速转型
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迎来重大调整。财政部下达的年度补贴预算为54亿元,较去年下降17%,释放出明显的政策信号: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在加速向市场化转型。
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超过16亿千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一半以上,稳居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补贴的逐步退坡,既是产业成熟的标志,也是推动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要之举。
补贴减少并不意味着支持力度减弱,而是支持方式的转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指出,电价补贴逐步退出有助于减少行业发展政策依赖性。未来,绿电交易和碳交易等市场化交易手段,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以绿证交易为例,2023年全年交易量达611亿千瓦时,是2022年的10.5倍。2024年前5月,绿色电力交易量更是超过18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7%。这些数据表明,市场化交易正在快速崛起,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政策转型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产业正迎来新一轮创新浪潮。清华大学可再生能源法修订专家组提出,应从六大方向开展《可再生能源法》修改深化研究,包括入市保障机制、总量目标规划衔接、电力市场机制创新等。这些研究方向,正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
地方层面也在积极行动。以上海为例,2024年计划新增陆上风电24.841万千瓦、光伏电站48.896千瓦。同时,上海还全面推进“光伏+”工程,鼓励在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园区等领域发展分布式光伏,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面对补贴退坡的挑战,企业也在积极寻求创新突破。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绿证和绿电交易,开拓新的盈利模式。这种市场驱动的创新机制,将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总体来看,政府补贴政策的调整,正在加速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向创新驱动和市场导向转型。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