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校园普及AED,如何破解资金与培训难题?
教育部发文:校园普及AED,如何破解资金与培训难题?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求将心肺复苏术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一政策的出台,凸显了在校园普及AED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前两分钟内使用AED进行抢救,可使生存几率高达81%。因此,AED被誉为“救命神器”,其在校园的普及已成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校园AED普及现状
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AED在校园的普及工作。以深圳为例,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公共场所已安装AED逾4.3万台,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骤停患者。在校园内,AED的普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某学校作为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已开展AED使用培训,目前设有6处急救站,内部存放AED、药品和敷料等急救设备,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在校师生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
面临的挑战
尽管AED在校园的普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资金问题。AED设备价格不菲,每台需要1.5万至2万元。对于许多学校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其次,AED的普及还面临公众知晓率和使用率较低的问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只有35%到40%的心脏骤停患者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接受了旁观者的CPR。此外,部分学校对AED的维护和管理也存在困难,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山东淄博创新采用以租代购模式,用1750万元安装了2000台AED,布设密度达到每10万人47台。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还解决了设备维护难题。在培训方面,各地学校纷纷举办AED急救技能培训,提升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某学校保卫处、医学院、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AED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对象包括校园保安、宿管中心老师、学校校医等人员。通过培训,广大教职员工初步掌握了应急救护的技能,能够正确选择施救手法,有效提升急救意识、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处置能力。
未来展望
AED在校园的普及是构建平安校园和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教育部已将AED使用培训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并要求学校按标准配备AED。各地也积极响应,将“校园配备AED”列入政策文件。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公众急救意识的提升,AED必将在校园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AED能像灭火器一样,成为校园标配的急救设备,为师生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