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下一个投资风口?
城中村改造:下一个投资风口?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25年,我国计划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项目,政策支持范围已扩大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这一轮城中村改造不仅关乎民生改善,更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
政策加码,资金保障有力
2024年,城中村改造已扩围至300多个城市,实施项目达1790个。2025年,为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据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分析,这不仅能稳定居民预期、激发消费潜力,还能填补投资缺口。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可获得多重支持:
- 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借款
- 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 商业银行提供市场化、法治化贷款
投资模式创新,社会资本唱主角
与上一轮棚户区改造不同,本轮城中村改造更强调市场化运作。主要表现在:
参与主体:从政府主导转向社会资本参与为主。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参与:
- 与地方政府合作,承担项目开发和运营
- 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 提供金融服务或技术支持
资金来源:多元化融资渠道正在形成:
- 政策性金融支持
-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 商业银行贷款
- 社会资本投资(如保险资金、REITs等)
改造模式:告别“大拆大建”,转向“留改拆增”并举:
- 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房屋,实施拆除新建
- 对失养失修失管的老旧房屋,进行修缮加固及升级改造
- 重新规划设计区域,增设公共服务设施
以深圳为例,其创新性地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通过“统租房”模式,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增加了保障性住房供给。
经济效益显著,投资前景广阔
城中村改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据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夏磊测算,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将带来以下经济效益:
- 商品房去化:货币化安置将拉动2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
- 建安投资:合理调整土地规划后,可带动约5000亿元原址建设投资
- 土地供应优化:盘活城市核心区低效用地,改善住房供需结构
从市场规模来看,仅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城中村建筑面积就达2.21-7.43亿平方米。若按7年改造周期计算,每年可带动新建商品房面积4249-1265万平方米,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3.13%-0.93%。
风险挑战并存,需多方协同破解
城中村改造虽前景广阔,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 融资难题:项目资金需求大,社会资本参与度有待提高
- 征拆难度:涉及面广,司法征收周期长
- 运营压力:郊区项目区位优势不足,后续运营难度大
- 审批复杂:跨部门协调难度高,影响项目推进效率
以上海为例,奉贤区南桥镇党委书记瞿磊指出,城中村改造项目面临多阶段、多维度挑战。他建议:
- 出台集体土地征收政策细则
- 设立专项基金或投资平台
- 简化行政审批流程
- 加强部门协同协作
总体来看,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不仅能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更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度逐步提高,相关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这一轮城市更新行动,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