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鹅蛋产业:从技术创新到经济效益
科技赋能鹅蛋产业:从技术创新到经济效益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成功解决了鹅蛋产业长期存在的季节性产蛋问题,不仅提高了种鹅的产蛋量,还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系列成果正在江苏等地大范围推广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创新破解产业瓶颈
鹅是我国特色家禽,全年出栏肉鹅超过6亿只,占全世界鹅总产量的近95%。然而,传统自然繁殖条件下,江苏地区种鹅一般于每年10—11月开产,次年5月进入休产期。这种明显的季节性产蛋特征,导致“一年养鹅半年不产蛋”,严重制约了鹅产业的发展。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朱欢喜带领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养殖环境恶化和粗放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种鹅繁殖率低的关键原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三大核心技术:
全年高效生产光照调控技术:通过模拟自然光照周期,调节种鹅的生理节律,打破传统季节性产蛋的限制。
种鹅全舍饲养殖模式与环境控制技术:改善种鹅的生活环境,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
专用饲料研发:针对种鹅和肉鹅的不同需求,开发专用饲料,优化营养结构。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种鹅的产蛋期从原来的半年延长至全年,单只种鹅年产蛋量由40个增加至96个,养殖效率提高近1倍。
智慧养殖提升管理水平
在山东平原鹅科技小院,科研团队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引入鹅养殖领域,实现了环境监测和健康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建立了鹅健康养殖全过程数据库,为开发智慧养殖算法和功能性饲料研制打下基础。
在山东天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鹅存栏量、产业动态等信息,还有当前鹅棚内的监控画面、环境参数等大数据信息。公司总经理王振武表示,2024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030万元,是2022年销售额的近3倍。
产业链延伸带动多方共赢
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鹅蛋产量,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羽毛球产业为例,全球每年对鹅毛的需求量巨大。在贵州省锦屏县,当地企业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原材料浪费,满足消费者需求。2024年,锦屏县羽毛球产业产值有望达到4亿元。
同时,政府的扶持政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锦屏县统筹财政衔接资金850余万元,以产业奖补的方式发放21万羽鹅苗给老百姓,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连接到更多老百姓增收。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鹅蛋产业正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江苏到山东,再到贵州,一个个成功案例证明,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下一步,相关科研团队将继续加大鹅的智慧养殖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关键技术,助力产业发展,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