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从赳赳武夫到文艺青年?
张飞:从赳赳武夫到文艺青年?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这句出自《诗经》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勇武但缺乏智慧的军人。在《三国演义》中,蜀汉名将张飞的形象似乎完美契合这一描述:他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给人留下了一个粗犷、鲁莽的武夫印象。然而,历史上的张飞是否真的如此简单?让我们拨开文学的迷雾,探寻这位名将的真实面貌。
《三国志》中的张飞:智勇双全的儒将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张飞的形象与《三国演义》大相径庭。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武将,更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儒将。据记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表明他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战场上,他多次展现出非凡的智谋。例如,在长坂坡之战中,张飞仅以二十骑断后,就成功吓退了曹操的大军。这一战例,充分展现了张飞的军事才能和心理素质。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被丑化的武夫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张飞的形象进行了大幅度的文学加工。他将张飞塑造成了一个暴躁、鲁莽、冲动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张飞的真实面貌。例如,小说中多次描写张飞酒后鞭打士卒,最终因此招来祸患。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张飞更是被塑造成一个鲁莽冲动的形象,动辄就要绑来诸葛亮,甚至扬言要放火烧草堂。这些描写虽然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却偏离了历史真相。
张飞的文艺才能:书法与绘画的造诣
令人惊讶的是,历史上的张飞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武将,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据《刀剑录》记载,张飞在被封为新亭侯后,亲自设计并打造了一把宝刀,并在刀身上刻下“新亭侯,蜀大将也”七个大字。这把刀铭不仅是张飞的书法作品,更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自豪感。
此外,张飞还创作了《立马铭》,以记录他在汉中之战中的胜利。虽然原作已经失传,但后人的临摹本仍能让我们一窥张飞的书法造诣。更令人称道的是,张飞还擅长绘画,尤其喜爱画美人。这种对美的追求和艺术才能,与《三国演义》中粗犷的武夫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形象演变的背后:文学与史实的差异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德和关羽的忠义,有意将张飞的形象进行了丑化处理。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很常见,但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能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等同于历史真相。
张飞的形象演变,反映了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差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虽然在文学上极具魅力,但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历史上的张飞,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武将,更是一位智谋过人、才华横溢的儒将。他的书法、绘画才能,以及对美的追求,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文艺青年的一面。这种多面性,才是张飞最真实、最完整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