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从古籍生僻字到春晚主题词的千年传承
龙行龘龘:从古籍生僻字到春晚主题词的千年传承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2024年央视春晚的主题一经公布,便迅速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这个出自南朝《玉篇》的生僻字“龘”(dá),不仅登上了春晚舞台,更成为了春节期间最火的祝福语。它究竟有何魅力,能在千年之后再度走红?
从《玉篇》到春晚:一个生僻字的千年传承
“龘”字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玉篇·龙部》记载:“龘,龙行龘龘。”形容龙飞行时的雄伟姿态。这一记载,为“龘”字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中也收录了“龖”字,解释为“龙飞貌”。此后,《康熙字典》进一步确认:“龘,《玉篇》,音沓(dá),龍行龘龘也。”这些古籍记载,共同塑造了“龘”字的文化形象。
为什么是“龙行龘龘”?
2024年是农历龙年,龙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自然成为春晚主题的核心元素。而“龙行龘龘”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最火的祝福语,原因有三:
文化契合度: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龘”字完美体现了龙的腾飞之姿,与龙年主题高度契合。
视觉冲击力:三个“龙”字叠加而成的“龘”,视觉效果震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美好寓意:不仅描绘了龙的腾飞,更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象征着事业有成、生活美满。
从生僻字到网络热词: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
“龙行龘龘”的走红,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传承。正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冬冬副教授所言,这种现象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们对汉字图像化的阅读习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僻字被重新发掘和使用。比如“囧”字被用来表达无奈,“槑”字形容呆傻,“烎”字象征活力。这些生僻字的复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
结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龙行龘龘”从古籍中走出,登上春晚舞台,又火遍网络,这一现象背后,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祝福语,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文化正以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正如“龙行龘龘”所寓意的那样,中华民族正在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