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安全教育创新与应急处理的典范
广州地铁:安全教育创新与应急处理的典范
2025年2月5日傍晚,广州地铁三号线一列行驶中的列车突然出现险情:一名乘客的背包里,充电宝开始冒烟。幸运的是,司机迅速反应,指引乘客使用车上灭火器进行紧急处理,并及时通知车站工作人员。尽管现场出现较多烟雾,但事件中无人受伤,列车在到达市桥站后安全退出服务。
这起事件不仅展示了广州地铁在应急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凸显了地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广州地铁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式,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安全知识,提升乘客的安全意识。
“国安号”主题列车:移动的安全课堂
2024年4月,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主题,广州地铁推出了6列“国安号”主题列车,分别在1、2、3、6、7、8号线上投入运营。这些列车横穿城市中心区域,宛如穿梭在羊城核心城区的“移动宣传大使”。
走进车厢,乘客们会被顶部和车窗玻璃上醒目的红色、黄色飘带所吸引,上面印有“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等主题标语。车厢两侧则展示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等20个国家安全领域的相关内容,以及“12339国家安全机关受理公民和组织举报电话”等实用信息。
除了主题列车,广州地铁还在公园前站设置《总体国家安全观宣传手册》供乘客取阅,并通过线网2.89万个地铁电视循环播放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片。此外,广州地铁官方微博、微信还上线了知识问答互动,题目答案均来自主题列车上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参与度。
应急设施完备,保障乘客安全
广州地铁在应急设施方面也做了充分准备。每节车厢内都配备了灭火器、紧急报警器等安全设备,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响应。同时,地铁工作人员定期接受应急处理培训,以提升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能力。
充电宝自燃事件频发,安全意识需常在
类似广州地铁三号线的充电宝冒烟事件并非个案。2024年9月,上海地铁内也曾发生乘客背包内充电宝自燃的情况,所幸被及时扑灭;2023年5月,北京地铁内一名女子携带的充电宝发生爆炸,但未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一定要妥善保管手机和充电宝等电子设备。选购充电宝时要注意质量,使用过程中要留意设备状态,一旦发现冒烟、发热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寻求工作人员帮助。
钢轨“医生”:守护地铁运行安全的幕后英雄
除了应对突发事件,日常的安全检查也是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在广州地铁,有一群被称为钢轨“医生”的探伤工,他们每天在深夜地铁停运后,使用超声波技术为钢轨进行“体检”。
探伤工林伟栎表示,他们需要时刻紧盯屏幕上的30个检测通道,通过复杂的图形判断钢轨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记录并安排复检。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他们会将其分为一到四级,其中四级病害需要立即处理。
正是有了这些幕后英雄的辛勤工作,广州地铁才能在春运期间安全运送数百万乘客。据统计,春运首日广州地铁全线网客流量达951.4万人次,同比增长0.5%,而节后日均客流约为916万人次。
通过不断创新的安全教育活动和完善的应急设施,广州地铁正在为乘客打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的安全运营不仅关系到每一位乘客的生命安全,更体现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营造安全、和谐的地铁出行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