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傣族章哈:唱响千年文化
西双版纳的傣族章哈:唱响千年文化
2006年5月20日,傣族章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终于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和保护。傣族章哈,这个在傣族村寨中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历史渊源
傣族章哈起源于15世纪中叶,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语中,“章哈”直译为“会唱歌的人”,既是歌手的称谓,也指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在西双版纳州的傣族村寨,傣族群众尊崇章哈为最有知识的人,并将他们比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和“芳香四溢的鲜花”。
艺术特点
章哈的演唱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宗教经文、生产生活知识等。其音乐风格婉转细腻、阴柔温润,与傣族语言的语调特点相得益彰。演唱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对唱和合唱,常伴以象脚鼓、铓锣等传统乐器。
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傣族章哈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与允景洪小学合作,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每周定期开展章哈教学活动。据统计,自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已到允景洪小学开展章哈教学活动15期,培训人数累计401人次。
此外,西双版纳州还成立了多个章哈传习所,如勐海县章哈演唱传习所等,为章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2018年,西双版纳州首届章哈大赛的成功举办,使得傣族章哈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文化活动
在傣族社会生活中,章哈的身影无处不在。无论是泼水节、关门节等传统节日,还是婚丧嫁娶、建房乔迁等人生礼仪,都少不了章哈的歌声。章哈的演唱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叙事诗、佛教经文,也涵盖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歌曲,展现了傣族文化的与时俱进。
傣族章哈不仅是傣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傣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新时代,傣族章哈正以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