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火炬开发区如何打造大湾区西岸创新高地?
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火炬开发区如何打造大湾区西岸创新高地?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这座横跨伶仃洋的超级工程,不仅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更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蕉林地”到“创新高地”
中山火炬开发区的崛起之路,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1990年,这片曾经的蕉林地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开启了转型升级的征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中山市经济发展的领头羊,2023年GDP总量达531.48亿元,同比增长5%,位居全市第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火炬开发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在深中通道通车后,成为深圳产业外溢和科技创新资源辐射的首选地。这里不仅吸引了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更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
“国字号”基地的创新密码
在火炬开发区,一个“国字号”基地格外引人注目——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这个我国首个按国际标准建设的健康产业园,从一片农田起步,如今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区。
在这里,康方生物研发的全球首创双抗药物打破了跨国药企的垄断;泛恩生物的TAL-T细胞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成为全球首款同类疗法;洲瓴医疗的脉冲电场治疗慢阻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基地构建的覆盖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资本金融、孵化加速、规范生产、高效流通全过程的产业创新体系。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营商环境的“火炬样本”
2024年,火炬开发区GDP达到573.7亿元,同比增长3.5%,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开发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2024年初,火炬开发区入选广东省首批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提出23项改革事项,细化为90项具体改革任务。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开发区创新性地聘请了10名“营商环境观察员”,让企业家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同时,还聘任了20名“招商大使”,利用他们的行业影响力和资源,为开发区引进更多优质项目。
深中协同的“双赢”模式
深中通道的开通,让深圳和中山从“隔海相望”变为“桥头相会”。在火炬开发区的深中合作创新区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朗斯家居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彩迅工业园等项目相继落地,比亚迪、台光电子等深圳企业纷纷在此布局。
“深圳销售+中山研发生产”的模式在这里得到实践。中山华煜远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早在三年前就尝试这种模式,深中通道通车后,从深圳来中山火炬高新区只需半个多小时车程,为企业带来了更大便利。
展望未来,火炬开发区将充分发挥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主阵地的作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