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发布:八大建议助力科学控糖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发布:八大建议助力科学控糖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为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提供了权威指导。该指南从食物多样性、能量摄入、主食选择、运动建议、清淡饮食、规律进餐等多个方面,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全面的饮食指导。
糖尿病的高发性与危害性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长期慢性的高血糖,可导致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的损害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核心建议解读
1.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种类多样的膳食应由五大类食物组成:谷薯类(包括谷类、薯类与杂豆),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
2.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超重和肥胖的糖友需要减重,控制饮食的同时要加强运动,只要把体重减少3%-5%,对健康就会有一些帮助。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来说,可适当增加体重,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3.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可适当减少粗杂粮的比例;合并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应减少能量的摄入,增加活动促进能量的消耗;合并肌肉衰减、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增加膳食能量及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
4.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5.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25克以内,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5克,注意限制酱油、鸡精、味精、咸菜、咸肉、酱菜等含盐量较高的调味品和食物的摄入,不推荐任何形式的饮酒。
6.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四气”是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4种不同的性质,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祛寒,但易伤阴,强调寒热温凉阴阳平衡。“五味”包括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在食养之时,要五味调和。
7.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规律进餐指一日三餐及加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进餐,可避免过度饥饿引起的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糖尿病患者勿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不过多聚餐,减少餐次。
8.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实用的饮食搭配建议
主食:每天摄入5-6两主食即可(这是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糖友的摄入情况,如果体力劳动高则需要加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GI指数低的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慢,对血糖影响小。
蔬菜: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水果:每天食用1个交换份的水果即可(注:1个交换份的水果含90千卡能量,需要替换25克大米的能量)。吃水果最好放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前后。
蛋白质: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吃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烹饪方式:采用蒸、煮、炖、焖、水滑、熘、拌等烹饪方式控制烹饪用油。
中医食养建议
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阴虚热盛证采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叶、决明子、莲子等;气阴两虚证采用具有益气养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葚、枸杞子、葛根等;阴阳两虚证可选用山药、茯苓、肉桂等。成人糖尿病患者可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自我管理与监测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需要切实重视、学习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膳食调理、规律运动、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胰岛素注射技术以及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遵循《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的建议,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控制摄入量、规律进餐等方式,达到平稳血糖的目的。同时,患者还应重视自我管理,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