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团队揭示强迫症患者脑电图微状态非线性特征异常
新乡医学院团队揭示强迫症患者脑电图微状态非线性特征异常
强迫症(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1%到3%。新乡医学院于毅/赵宗亚团队在《BMC Psychiatry》上发表的研究揭示了OCD患者脑电图微状态序列的非线性特征异常,为OCD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1%到3%。OCD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但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开始,其特征在于患者经历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个体感到极度焦虑和困扰,因此他们会采取一系列的强迫性行为来试图减轻这种焦虑,这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社交和职业功能的受损,甚至可能导致其他精神健康问题。因此,研究和发现OCD的生物标志物对早期诊断OC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96名参与者,其中48名强迫症患者(OCD)和48名健康对照者(HC),具体研究流程见下图1所示。
图1 材料及使用方法的流程图
研究结果
OCD组和HC组均表现出四种典型的脑电微状态地形图(微状态A-D),与先前研究一致(图2)。比较两组全局解释方差(GEV)以评估微状态地形图对EEG数据的解释能力,结果显示,两组间GEV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 = 0.0912)。
图2. HC组和OCD组四种脑电微状态地形图
为探讨OCD组和HC组之间的差异,提取了每类微状态的时间参数,包括持续时间(Duration)、出现频率(Occurrence)、覆盖率(Coverage)以及过渡概率(TP)(图3)。结果显示,在持续时间方面,OCD组的微状态A、B、C显著低于HC组,而微状态D无显著差异;在出现频率方面,OCD组的微状态D显著高于HC组,其他微状态无显异;两组覆盖率和过渡概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
采用样本熵、LZC以及Hurst指数等三种非线性特征来量化OCD组和HC组脑电微状态序列的复杂性。发现OCD组的平均Entropy明显高于HC组(图4(A);Pfdr=0.0069<0.01)。同样,OCD组的平均LZC显著高于HC组(图4(B);Pfdr=0.0007<0.001)。而OCD组的平均Hurst却显著低于HC组(图4(C);Pfdr=0.0001<0.001)。
进一步采用SVM、LR和GNB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对OCD和HC进行分类,基于微状态时间参数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77%、71%、77%,而基于微状态序列非线性特征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0%、85%、80%。结果表明,基于微状态序列非线性特征的机器学习分类性能显著优于时间参数,证实非线性特征可作为区分OC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图5)。
图3. OCD组和HC组同类微状态之间的三种参数对比:(A)持续时间(B)发生率(C)覆盖率。“”表示Pfdr< 0.01。**
图4. OCD组和HC组脑电微状态序列非线性特征:(A)Entropy(B)LZC(C)Hurst。“”和“***”分别表示Pfdr < 0.01和Pfdr < 0.001。**
图5. 机器学习分类结果:(A)基于微状态时间参数的机器学习分类 (B)基于微状态序列非线性特征的机器学习分类
研究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OCD患者的共同和独特的脑电微状态特征。脑电微状态时间参数和序列非线性特征揭示了OC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显著差异,特别是非线性特征表现出较高的分类能力,表明其可作为OC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OCD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精准识别患者,优化诊断策略,减少诊断和治疗中的试错过程,并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文章链接: https://bmcpsychiatr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88-024-06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