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市: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魅力
龙南市: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魅力
龙南市被誉为“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境内分布着360余座大小围屋,这些围屋不仅是客家人的居住之所,更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其中,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等代表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关西新围:客家建筑的巅峰之作
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市关西镇,距城区约25公里,是龙南围屋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代表作。这座围屋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由当地富商徐名钧主持建造,历时近30年才最终完工,耗资百万之巨。
关西新围占地面积达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大小房屋124间。围屋墙体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四角建有炮楼,墙上布满炮孔和梅花枪眼,防御体系严密。围屋内部布局精巧,分为下厅、前厅、中厅和上厅,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体,是赣南传统民居建筑中“九井(幢)十八厅”的典型代表。
燕翼围:千年不倒的防御堡垒
燕翼围位于龙南市杨村镇,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历时27年建成。这座围屋高14.3米,墙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如千仞陡壁。墙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
燕翼围的大门设计尤为巧妙,设有外铁门和内木门双重防护。门上还设有漏斗,可防止敌人火攻。1938年,燕翼围曾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袭击,西面外墙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日机机枪扫射未能洞穿的弹孔,见证了这段历史。
客家围屋: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龙南客家围屋的建筑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围屋大多坐北朝南,视野开阔,靠山临水,体现了客家人对风水的讲究。围屋的建筑形式源于商秦,外围呈方形,四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堡楼。外墙多用麻石、鹅卵石、青砖和糯米浆筑成,厚达两米多,墙上分布有一排排枪口炮眼,森严雄伟。
围屋内部布局严谨,外围楼廊环通为二至四层,第一层做厨房和养牲畜,第二层居住和堆放储藏物品,第三层居住,第四层空闲,为对付外来进攻时作通道用。内围则根据外围的规模大小,建成一至三层。但无论大小,在围内的中轴线上。都必要建一栋(间)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或厅堂。
围内还掘有暗井、水井、排污道、粮仓等,平时封闭,战时自救。关闭围门,就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王国”。号称“江西最大”的大余左拔曹氏土围,仅围内就有40个院落,其中5个独立大院住房达500余间。围内巷道纵横,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其结构复杂精巧,堪称围屋之“秀”。
文化传承:客家精神的延续
客家围屋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围屋内的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体现了客家人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围屋内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客家人勤劳俭朴、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打黄元米果、做豆腐等传统习俗,以及婚嫁迎娶等礼仪活动,都在围屋内代代相传。
龙南客家围屋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至南方的艰辛历程。这些围屋不仅是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客家人精神家园的象征。今天,当我们走进这些古老的围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